“2014年2月22日,张永利的女儿张可鑫(11岁),在大街上捡到现金200元,经寻找找到失主陶建立。”这是河北藁城市岗上村第188本《功德录》里的一条记录。这样的《功德录》,岗上村32年如一日,目前已记录到189本,记载好人好事14万多件。
1982年麦收后的一天,村民范振国把捡到的一麻袋小麦主动交到村委会。村党支部对其拾金不昧的事迹进行了表彰,为他家挂上“拾金不昧”光荣匾,并决定建立好人好事登记簿——《功德录》,把村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一一记录下来。
“建立《功德录》,就是为了把道德建设写进村民心里。如果村民人人心中都装着一本《功德录》,那么实现村风良好、村民文明、村庄富裕自然不成问题。”记录了30多年好人好事,村党支部书记郑梦辰对《功德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入选《功德录》,需要经过一套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村里建立了由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村里威信高的老人等组成的道德评议委员会,村里日常发生的事情,都会拿到这里评议。同时,评选内容不断丰富,民主政治建设、村容村貌等合理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的提出者也被纳入《功德录》。村里还对《功德录》记录的好人好事每天两次广播表扬,坚持半年初评,年底总评,召开全村表彰大会,为各类典型送牌匾、戴红花。
现在的岗上村,自行车不加锁,门市不安卷闸门,楼房不安防盗门,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帮助。村民魏龙霞12年如一日伺候半身不遂的公公,她说:“自打俺村开记《功德录》,谁不在上面露露名儿,不说脸上不光彩,恐怕儿子都寻不上媳妇,姑娘都没人保媒。这都30多年啦,人人争着做好事儿,你说村风能不变好吗?”
在岗上村,仅注册志愿者就达300多人。多年来,全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累计修建村内道路总长超过15公里,村民累计出义务工20多万人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岗上村先后两批26名志愿者奔赴灾区抗震救灾,并为灾区捐款20万元,涌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典型事迹和模范人物。
村民善良、村风文明、村庄和谐,是再好不过的发展环境。目前,岗上村工业区已引进企业40余家,总投资近4亿元。不仅该村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有工作,还安置附近村近千名劳动力就业。村工农业总产值连续五年突破6亿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我们这个村子,不仅是富,最重要的是大伙儿生活得幸福。”村里的老人对记者说,“而这一切,就在于我们拥有《功德录》。”(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