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文化巡游

    民艺致富花样多

    作者:闫汇芳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6日 12版)
    福田影子戏 闫汇芳 摄影
    侗族纺线 闫汇芳 摄影
    五通农民作画 闫汇芳 摄影
    衡阳竹木雕作品 闫汇芳 摄影

        初秋,我走访了申报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地区,亲眼看到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突飞猛进,民间艺术不仅使群众生活多彩缤纷,更帮助农民文化致富。

     

        “家家能绣花,户户有绣品”是中国湘绣发源地沙坪的真实写照,长沙市沙坪街道刚上手的年轻绣娘,一个月工资就有近3000元。湘绣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润色”,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丝线,绣制物象。沙坪湘绣文化广场内,湘绣博物馆、湘绣演艺中心、湘绣大师工作室等14家湘绣机构竞相争辉。

     

        在湖南省衡山县福田乡,大多数人都能哼上两句影子戏,红白喜事上,更是少不了唱皮影。“各位领导与来宾,耽误大家几分钟。参加文艺演出队,先赞家乡新农村……”福田乡的文艺舞台上,皮影戏大受欢迎。用布简单围成的棚架内,王冬林在前台边操作影型边唱,王雄民在后台边敲锣打鼓边唱,通过灯光透视显现人物,前后移动显示远近感,由演员操作、演唱来完成。68岁的王冬林,从事皮影演出50余年,是省级皮影传承人,他和王雄民搭戏,一年可演出200多场。福田乡乡长王燕介绍说,随着娱乐设备愈加先进,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皮影日渐衰落,皮影人才青黄不接,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是最大的问题。“7个皮影队共15人,最大的75岁,最小的50岁。传承不下来,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我带过的徒弟,因嫌学习过程慢,又没有钱拿,都中途罢工。”王冬林谈起传承问题激动万分。

     

        来到广西临桂县五通镇,每一条街都开有家庭式画坊,画坊里满墙都是画。画工都是本地农民,以画为业,或画花鸟牡丹,或画山水风光,或画梅兰竹菊,当地画院高校专家每月上门授课1-2次。“我以前在外打工,北京、上海、重庆都去过,现在回来画画,比在外打工赚的还多,又清闲。”李田次已回家画画两年多,他所在的画坊是蒋佳志开的。五通镇像蒋佳志这样专门从事绘画产业的就有1000多户,其中20人以上规模的画坊有60多家,农民书画已成为五通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我爸妈以前不画画,我上不了学;现在做完农活回来画画,我可以上学了。”五通镇小孩子的话语道出了书画对他们家庭的影响。五通农民画协会会长李玉成被称为“淹出来的画家”,1996年一场洪水把池塘淹没,不能种植蔬菜,他被迫到县城打工。“有一天下班看见有画家在桥头卖画,一幅画卖了100多块钱,想着如果自己能够卖画比打工还赚钱,就把工作辞了,拜桥头上一个卖画的为师学习画画。学了半个月画桂林山水,一幅卖了15元。”现如今,他的作品一平尺能卖1000元。

     

        民间艺术在乡间的沃土里自由生长,也需要在与外界的接触和碰撞中激发活力、吸取营养,才能有更大的生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