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校园实践

    第二课堂如何打好地方文化牌

    王云彪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21日   13 版)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手段。利用好学校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在实践中推动第二课堂教育创新发展,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打造育人品牌的必然选择。

        周口师范学院在校学生22000多人,生源遍布全国23个省市,“90后”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8%。学生来源广、思维活跃,现代社会的开放、多元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但他们对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缺乏深入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待进一步提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他们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大,对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对学校所在地及学校的文化了解不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有待进一步提升;他们过多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升。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展开第二课堂教育呢?近年来我们通过打好地方文化牌,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周口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起源地之一,是上古时期的太昊伏羲故都、周代陈楚故地;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诞生在这里,孔子曾多次在此向老子求学“问礼”,儒、道两派在这里交流汇聚,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两支主流。可以说,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周口地域文化为我们用足、用活、用好这一优势文化资源推动第二课堂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学校利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在参与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使周口师范学院有了一张区别于其他高校的“身份证”。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校以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主题活动,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党爱国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以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中国梦、校园梦、我的梦,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活动,为第二课堂活动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学校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道路和理论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并不断增强实践自觉性。

        以地域文化教育为基础,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2011年起,学校组织相关专家拟定了“老子文化”“易卦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多个有着浓厚地域特色的专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持续开展了“周口地域文化特色讲座”。讲座因时、因生制宜,或穿插于新生入学后的入学教育中,或利用周末开讲;每个专题讲座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广大学生了解了学校所在地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提升了人文素养,提高了对学校、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们普遍感到大学教师有学问、河南地方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人有信心。此外,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凝练了“尊道贵德,博学善建”的校训,校训包含了道德和学问两大层面,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灵活的校训文化教育,鼓励广大学生注重品德修养,砥砺锤炼坚强意志,追求广博学识,倡导敬业奉献,努力成长成才。

        办好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一坛一堂二网”,传递好声音,增添正能量。一坛即杏坛博士讲坛。学校依托校内外博士高知群体,举办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题学术讲座。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君子·真人·菩萨——儒道佛理想人格在大学生人格构成上的意义”、“《尚书》及相关基本问题”等学术讲座37期,不仅受到学生欢迎,也被社会肯定,有媒体以《“杏坛博士讲坛”为何受学子热捧》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一堂即沙颍讲堂。讲堂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聘请校内外对地域文化和地方历史有研究的人士,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讲堂突出地方性、开放性、互动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二网即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红色家园网和校团委的颍水青年网。经过实践探索,两个网站现已成为集思想教育、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青年学生交流互动等为一体的网络阵地。目前,学校的“一坛一堂二网”,既体现学术性又兼顾到广大学生,形成高低搭配、互为补充的良好格局,在理论知识宣讲、传统文化传播、学生知识拓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好评。

        鼓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校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采风、标识设计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地域文化发展与创新之中。例如,音乐舞蹈学院学生创作表演的舞蹈《陈楚和韵》获第十届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以淮阳县太昊陵、鹿邑县老君台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屡获国家和国际摄影展奖励;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连续多年开展了“为淮阳而设计”、“为西华而设计”等主题创造活动,设计的西华女娲城标识、淮阳城市形象标识等深受地方政府好评,并被采用。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周口市举办的文化广场、地方文学评论等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学校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方面多年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了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感动中国人物李灵等一批杰出校友;在校生中有身残志坚的优秀大学生肖媛媛、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翟伟原、张广成等一批优秀代表。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通过河南省特岗教师招考人数持续保持在全省总录用数的10%左右,16%左右的毕业生考取了211、985高校研究生,学校2013年3月对93家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表明,77.4%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强,能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突出。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