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柱子倒了!
2010年3月,在湘粤赣三省三县边界文化交流活动中,被称为汝城文化台柱子的汝城县文化馆原馆长邝修杰,正在演出时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昏迷七天七夜才醒。
邝修杰被医生救活,却瘫痪了。
2014年8月12日,邝修杰家的客厅里摆满了奖杯、奖牌。见到记者,邝修杰眼泪一下就冒出来了:“我好想写戏,演戏!”
1963年,科班出身的邝修杰来到汝城祁剧团。一根扁担挑着戏装上山下乡,演出辅导,47个春秋,走遍了汝城309个行政村,演出上万场。
从祁剧团团长到县文化馆馆长,领导、编导、演员一肩挑,邝修杰把汝城县的群众文化搞得风生水起。他是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县剧协主席,先后创作整理改编传统戏60多个,创作小品21个,其中《苦果》获1998年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入围奖,编入《全国百优小品集》。《悔悟》获1996年全国百优小品大赛入围奖。他导演的花鼓戏《药都传奇》获第七届全国“映山红”戏剧节多项大奖。撰写的《浅谈文化馆戏剧专干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获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论文奖。他被授予郴州市“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爸,好消息!”进来的是他女儿邝静。
得知邝静编导的舞蹈《绣娘》获得市里“欢乐潇湘,美丽郴州我的家”大型文艺会演一等奖,邝修杰高兴得合不拢嘴。
“父亲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榜样。”邝静说。
邝静毕业于吉首大学舞蹈学专业,她创作的反映畲族妇女劳动场面的舞蹈《砻·女人》,获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金奖、表演金奖。年纪轻轻就成了县舞协主席,县文化馆副馆长,2007年被授予郴州市“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女儿成了台柱子。
舞蹈《羚之祥》问世,获得湖南省第八届“三湘蒲公英”少儿音乐舞蹈大赛编导金奖、表演金奖。编排《羚之祥》时,为了找到适合作羚羊服饰的毛料,邝静两天之内跑遍广州各大布匹市场;为寻找最适合的音乐制作,她辗转于郴州、长沙、广州,累得在录音棚里睡着了。
在舞蹈教学中,邝静注意技巧与思想并重。她的学生在第三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活动中,取得湖南赛区三金一银、全国总决赛一金两铜的好成绩。
艺术是邝家的灵魂。
父亲说:“我每天最想见的人就是邝静,分享她的进步。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我写的祁剧《南国忠魂》还没有搬上舞台。我好想重上舞台为人民服务。”
母亲说:“我,我爱人,我女儿,都属于舞台。我的爱在舞台。”
女儿说:“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父母教会我艺术。舞蹈就是我的生命。”
汝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龙之美说:“从1990年开始,汝城县持续开展湘粤赣三省三县边界文化交流活动。24年了,邝修杰一家从未缺席。这一家人成了我们汝城县创造文化传奇、令人敬佩的台柱子!”(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李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