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知行论坛

    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与发展态势

    徐文娜 李潮海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9日   07 版)
    资料图片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同时,随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项教育改革举措的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以及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主动谋求自身变革的双重推力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推进,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教育公平凸显民生基调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规模迅速增加给城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逐步解决常住人口的全覆盖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大众普遍诉求。

     

        国家层面凸显民生基调的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出台:2012年启动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并相继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进一步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公平成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几年,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将成为政府处理教育问题的基本导向;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在一定时间内仍然是教育公平的着力点;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方向和必然选择。

     

    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内涵建设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

     

        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促进均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财政部从2010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辽宁、山东、福建等三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已投入校舍改造资金399亿元,逐步配全配齐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和图书等,完善了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城乡学校、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

     

        随着办学条件的显著改善,全国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发展逐步进入了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大众诉求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区域、城乡、校际的“软件”差距逐渐凸显,师资配置、学校管理、课程改革等成为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未来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由关注硬件均衡、规模扩张为主向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变。教育硬件设施的统一配备、教育质量的标准化并不能深刻反映发展内涵和均衡的本质,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更不是教育改革的全部价值追求。提高学生基本素质、聚焦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才是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的更高追求。

     

        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软件和应用成为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文件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建设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目前,全国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全国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的比例已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58%;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提高到2012年的11∶1;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多媒体教室160多万间,占教室总数的41%,学校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逐步改善。

     

        目前,硬件建设成效显著,软件建设和应用服务跟进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在已经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学校中,半数以上甚至60%以上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使用或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室,已建成的校园网50%以上不能完全连接,80%以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培训力度亟须加大。

     

        未来几年,我们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功能价值回归学生本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将引领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教育功能价值的认识从国家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这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将引领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和内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相继出台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等方面提出关键性指标,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未来几年,各地应逐步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并逐步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协同推进,使评价和考试招生的要求相一致,促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

     

        教育督导体系初步建立,督政、督学与监测将强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又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已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督导网络,建设了一支近5万人的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督导队伍,构建了“督政”“督学”和“监测”三大体系框架,建立了教育督导基本工作制度。

     

        督政、督学、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保障。我国部分省市创新义务教育督导管理体制、督导评价标准、督导评价机制、督导队伍建设,稳妥推进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长效机制。

     

        未来几年,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原则和强化国家教育督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建立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机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学体制、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将成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基本方向。

     

        (作者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