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因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而得名。这里自古便是长江文明的发源地,是吴门画圣沈周、文徵明的在水一方,是兵圣孙武的终老归隐地,也是冯梦龙文学世界的源头活水。
冯梦龙(1574—1646),明代著名作家。他在《寿宁待志》中称自己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相城古称——作者注)人”。他的作品有2000多万字,尤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为著称,此外还有《山歌》《挂枝儿》《新列国志》《古今烈女演艺》《智囊》《情史》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俗文学泰斗。他的作品凝结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精髓,为相城建构地域民间价值高地提供了很大的意义空间。
一是作品体现了吴门烟水的文化品格。一方水土涵养一方文脉,而一地文艺也充分体现一方文化性格,冯梦龙的“三言”就印证了这一点。水网的广布、人口的稠密,使江南的生活细腻而精致。《警示通言》中吴人的短途出行、举家迁徙,无不采用水路。“三言”中到处可见吴人对子女幼学的重视,映射出吴地晴耕雨读的崇文传统,同时诸多篇目尽管情节不同,篇末文人高中的情节却惊人相似。这种设计,除了劝醒教民外,也是吴地钟灵毓秀的文化基因所致。
二是提出了“情教说”和“情爱观”。他在《情史·序》中写道:“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将“情”置于崇高的地位,认为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是维系万物的纽带。他写爱情,有礼有节,强调信诺忠诚、相互尊重。他对人情人性描写入木三分,尤其歌颂底层人物真挚的情感,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而民歌也具有真情,他收集整理的民歌《挂枝儿》共十卷,400余首,他辑评的《山歌》也有十卷,约380余首,这些民歌可谓是江南吴地劳动人民的“爱情大全”。
三是提出了“以义取利”的义利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有重农抑商思想,但是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冯梦龙商贾题材的作品就反映了这一点。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在“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这些人物或诚信为本,或贵和尚中、和气生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如何营造公序良俗仍然很有启发。
四是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冯梦龙相信文学具有通俗的教化民众的强大功能。“三言”作品中有很多惩恶劝善的内容,塑造了诸多清官形象。冯梦龙的作品这么写的,而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61岁入仕之后,为官清廉,在寿宁改革吏治,微服察访,兴文立教,废除陋习,后代称他“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于恩,待士有礼”,他的嘉言懿行在当地奉为美谈。
总之,冯梦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从个人、家庭、作坊等社会小人物、小单元入手,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手法,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明代江南的生活风情图,而且也从民间元素中,让我们找寻到体现主流价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血脉。汲取冯梦龙文学世界的养分,用这种本土的、有生命力的方式以文化人,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一是构建冯梦龙文化研究载体。成立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邀请专家学者召开“请冯梦龙回家”座谈会、“冯梦龙及民间价值建构”研讨会等;出版《冯梦龙传说故事集》,举办冯梦龙文学作品书画展等。我们还将进一步依托本土的学术研究力量,创办专门学术刊物,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除了这些“无形”载体外,在冯埂村原地修复冯梦龙故居,建冯梦龙名人纪念馆等“有形”的研究载体和平台,也正在筹划搭建中。
二是构筑相城民间价值高地。冯梦龙作品中有不少名言,如“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带饥寒色”“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做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等,这些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相城特色。我们要将这些名言警句整理出来,借助科技和网络手段传播出去。2012年,我们自下而上凝练出了“上下同求、勇于担当”的相城风气。接下来,将以此为抓手,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核心价值观在民间稳实下沉,让群众在精神的共鸣中,用实际行动来合奏。
三是规划文旅结合的产业图景。名人是名人故里最宝贵的资源。推进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应势而谋,文旅融合,做出文化的品位和旅游的感受。我们要突破“门票经济”的思维,把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旅游规划联系起来,树立“大景区”观念,跳出“故居”做“故里”,整合文化做文化。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在恢复故居和建设纪念馆的基础上,把历史文化、兴学重教、廉政教育、乡村旅游、林果销售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三赢。
一个区域文明进步的标志,必然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共同进步,甚至更需要文化的助力和引领。探讨构建冯梦龙文学的民间价值高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拾遗,也是对文化担当的身体力行。只有政府和民众层面共同努力,才能将名人的精神内化为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准则,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城落地生根,并且开花结果。
(作者系苏州市相城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