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在大山深处,手持牧羊鞭,默默奉献了四十多个年头;退休后,他帮困扶贫、捐资助学,二十多年如一日,把温暖带给天山深处的人们。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依然眷恋着这方土地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他有能力,同样会向他们伸出援手。
日前,记者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重温退伍老兵克里木·依莫拉洪的扶贫故事。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1950年8月,克里木·依莫拉洪光荣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教导团的一名牧羊战士。从此,他在荒芜的边境线上与羊为伴,烈日酷暑,一晃就是43年。1993年,克里木·依莫拉洪光荣退休。第二年,他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吐尔尕特口岸开起饭馆、商店、招待所,凭着诚信经营走上了致富路。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克里木·依莫拉洪常常这么说,从未进过学校的他深知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早在1987年,一下雨,托云牧场三连学校的教室就漏雨积水,30多名小学生常常在教室外上课。克里木·依莫拉洪深知连队的困难,主动拿出800多元钱,给学校新建了两间教室。
1994年,托云牧场三连学校入学率不断提高,教室紧缺。得知情况后,克里木·依莫拉洪毫不犹豫捐出5000元,支持牧场扩建校舍。1995年1月,托云牧场学校准备盖一座实验室,他捐出5000元,当年6月,又捐款1000元支持学校购买教学设备。
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阿克牙村儿童居马洪,因父母双亡成了孤儿。1997年,他被乌鲁木齐的一所技校录取,因无力支付学费,面临辍学。克里木·依莫拉洪听说后,立即拿出1500元钱,帮助他重新踏进学校大门,并资助他顺利完成学业。
20多年来,克里木·依莫拉洪先后为托云牧场和地方学校累计捐资达9.1万余元,先后把93名贫困生送入高中、大学就读,为贫困孩子撑起一片新的蓝天。
“哪里有困难,我就有责任尽一份力”
“钱是干啥用的,有钱要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是党的富民政策给了我致富机遇,我又是党多年培养的老党员,哪里有困难,我就有责任尽一份力。”一句句朴实的话折射出克里木·依莫拉洪的人格魅力。
每逢雨雪天,他总惦记着大山深处的柯尔克孜族残疾人、孤寡老人和贫困户;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他都会买上大米、清油、煤炭、方块糖、砖茶,亲自送到他常年帮扶的12个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家里。
克里木·依莫拉洪虽然身居深山,但他却心怀天下。在第三师民政局的记录簿上,一个个数字映入眼帘——
1999年,托云牧场遭到巨大洪水灾害,财产损失惨重,他主动向牧场捐款5000元,用于分担牧场救助贫困户的责任。
2003年,巴楚县琼库恰克乡发生强烈地震,他慷慨解囊,拿出1.7万元购买5吨大米资助琼库尔恰克乡的受灾群众。
2004年,为印度洋海啸灾民一次性捐款1万元。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向灾区捐赠1万元。
多年来,克里木·依莫拉洪向全国各地人民捐助的资金及物资累计达27万余元,第三师民政局的所有干部职工,对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把他的精神和事业一代代传下去”
2002年深冬的一个早晨,寒风刺骨,一名汉族青年蹲在克里木·依莫拉洪的商店门外墙根下,衣衫褴褛,瑟瑟发抖。克里木·依莫拉洪询问得知,这名青年名叫曹乃福,前不久从河南信阳来到新疆谋生,借来的500元钱已经用完,生活濒临绝境。
早饭后,克里木来到曹乃福的住处,眼前的场景刺痛了他:曹乃福家徒四壁,两个孩子脸上长满了冻疮。克里木·依莫拉洪马上叫自己的儿子艾沙买来一吨煤,把2000元钱递到曹乃福的手里,并向他仔细传授了经商经验。
经过详细了解,克里木·依莫拉洪得知,曹乃福对前途失去信心,染上了赌博恶习,导致夫妻反目,家庭也已在破裂边缘。他没有因此歧视曹乃福,而是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和严肃的规劝,并承诺今后会帮他到底。自此,一个维吾尔族老人和一个素不相识的汉族青年成了忘年交。
与克里木相识后,曹乃福仿佛变成另一个人,他摒弃了所有恶习,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经商上,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他新建起100多平方米房子和废品储藏库,成为个体业主,并在喀什购买了新房。
“克里木大叔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一生都会铭记他的恩情,向他学习,把他的精神和事业一代代传下去。”说起克里木,曹乃福感激不尽。他投资2万多元,为河南家乡修了一条路,改变了乡亲们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由此也踏上了扶危济困的路。(本报记者 李 慧 王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