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喀喇昆仑山上流淌下来的叶尔羌河,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北去。在叶尔羌河两岸,有倔强的金色胡杨和广袤的草地荒原,还有神秘的刀郎人和刀郎文化。
金秋九月,新疆瓜果飘香,白色的棉花绽放在无边碧绿的棉海里。我们来到叶尔羌河的下游图木舒克,这里是南疆要冲,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也是刀郎人的故乡,刀郎文化的起源地。
刀郎的意思是聚集、集中、群体。13世纪,新疆南部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一部分蒙古人迁到塔里木盆地一带,以打鱼狩猎为生。随着突厥、吐蕃、回鹘等民族先后聚集在这里,便形成了后来的刀郎人。图木舒克的草地、沼泽、荒原、河流、树林成为刀郎人游牧、狩猎的理想栖息地。随着人口增多,他们逐渐向叶尔羌河下游阿瓦提以及巴楚等地扩散,并从事农耕生产。刀郎文化从这里沿着叶尔羌河传播开去,代代相传,时至今日形成了新疆独特的刀郎文化。
刀郎人热情豪放,幽默豁达。在图木舒克,你随意拦住一位维吾尔老乡问“你是刀郎人吗?”他都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对着你笑着点头答应,随即会拉着你的手邀请你去家里做客。在整洁的院落里,遮天蔽日的葡萄藤和飘香的果树下,维吾尔老乡会喊上乡里乡亲为你表演刀郎木卡姆,为远方的客人跳粗犷欢快的刀郎舞,唱优美动听的刀郎民歌。光让我们欣赏艺术还不够,热情的维吾尔老乡还会端上大盘的葡萄,“小古丽”会把后院刚打好的热乎乎的馕强行塞到你的嘴里。如果到了饭点,老乡还会吩咐家里的“洋缸子”(维吾尔土语,意为媳妇)为你杀上一头“刀郎羊”,请你吃烤全羊、羊肉串。
图木舒克非常重视刀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12年,图木舒克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刀郎文化之乡”,并建立了刀郎文化研究基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0团夏河社区,今年已81岁高龄的吾斯满·买买提珍藏了一把传了200多年的刀郎爱捷克琴,这是他们家的传家之宝。他说:“刀郎爱捷克琴,是我们刀郎木卡姆乐队里少不了的乐器,现在年轻人也喜欢它,传承它。这把琴是我们祖上一辈一辈传下来的,看见它我心里的歌就忍不住飞出来。”刀郎木卡姆是解读维吾尔族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在维护团结、民族认同上都有着重要作用。
刀郎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今也为维吾尔族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44团13连,刀郎的后裔,32岁的农民吾斯麦·吾甫力把葫芦雕刻工艺继承下来,他雕刻的造型和图案选择刀郎传统艺术风格,在市场上很是畅销。吾斯麦的妻子说:“葫芦为我们每年多带来了好几万元的收入。”
图木舒克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城池重地,是古代多民族变迁融合的兼容地,也是东西方文明传播的一个重要交汇地。它是西域我国最早进行屯垦的地方之一,现在也是共和国年轻的屯垦新城。200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级直辖市图木舒克市。城市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建设起来,现有人口21万多,其中少数民族占一半以上。
刀郎人代代生息的这片土地,如今犹如塞外江南。城市里绿树成荫,马路宽阔,产业园区繁忙整洁,学校里书声琅琅,市场里商贸火热,农村里农民忙着收获,蔬菜大棚一个挨着一个,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图木舒克市市长姚小钦说:“图木舒克将借助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建设有兵团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我们要把图市建成沙漠边的绿洲。”
丝路的驼铃早已逝去,叶尔羌河依然蜿蜒碧绿,在绿色的边城,生生不息的刀郎人正见证和创造新的光荣与梦想。(赵洪波 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