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山位于湖南省汝城县南洞乡西北部,平均海拔880米,总面积40.5平方公里,因村处大山的西边而得名。
9月1日上午10点,山谷间回荡着庄严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群山环抱的西边山小学迎来了5个新入学的孩子,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升国旗仪式。国旗下,16个孩子列队整齐,向国旗行注目礼。
教室里传出学生琅琅读书声:“西边山下卷红旗,打土豪,分田地,除恶霸,废约契,建立南洞根据地。”
李敏老师在给学生上开学后的第一课。
为学生讲述西边山的革命斗争史,是西边山小学自1949年冬办校以来一直坚持的传统。
西边山是英雄的山。1928年10月,时任汝城县委书记的唐天际建立了西边山革命根据地,西边山红色革命根据地坚持了十余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西边山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加入红军,全村群众冒死为数百名失散红军疗伤治病,烧茶煮饭,这个当时仅百余人的村子,先后出了22名革命烈士。
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些幼小的心灵深深扎根。西边山小学办校65年来,先后有19名教师任教,培养学生520名,其中大学生25名。全村7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
村民钟小毛告诉记者,西边山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一遇到洪水,公路就毁,要步行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南洞乡。2006年9月,29岁的李敏来到西边山小学担任代课教师。学校只设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采取复式教学,到四年级就去60里外的南洞乡完全小学读书。
山里气候无常,这里的孩子除了书包,还要带上雨伞和雨鞋。每天往返在家和学校的山路上,最近的走一个多小时,最远的要走四个小时。从2014年2月18日开始,学校实行寄宿制。每周一早晨,李敏与护送孩子的家长从周围8个自然村向学校聚集。学校9点上课,李敏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校园内,李敏与孩子们朝夕相伴。
2014年1月2日下午,李敏的女儿在学校不慎摔倒,脚踝骨受伤,血流不止。将女儿送到县医院后,李敏含着眼泪对丈夫说:“学校的孩子在等我,我还是回学校吧。”女儿在县医院住了17天,李敏没能照顾一天。
李敏的家,距离学校20里。全家六口人,除了李敏每月820元的代课工资,收入就靠林副产品和养猪。
2012年10月1日,为保护生态环境,郴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封山育林工作,禁止砍伐。西边山人失去了主要的生活来源,全村近一半劳力外出打工。
为改变西边山人的生存状况,2013年10月31日,南洞乡启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在南洞墟为西边山移民新建152套房,计划分批实施移民搬迁。
对李敏一家来说,每年近两万元的收入,仅够维持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和日常家用,想要在移民新居买房,并不容易。
在西边山,谈起移民搬迁,村民们都认为是件好事,但是面对买房和搬出后的生活,又充满了无奈和担忧。
南洞乡党委书记肖意萍告诉记者,目前,乡党委政府正积极争取扶贫移民等部门支持,缓解西边山移民的资金压力,并通过申报项目列入东江湖水源保护和国家级湿地公园,设法开辟就业渠道,发展移民后续产业,帮助西边山人民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西边山的秋天,夜晚已有些许冷意。李敏带孩子们洗完澡,陪着4岁的钟涵雪入睡后,轻轻起床,为熟睡的孩子们盖好被,收拾好孩子们的衣服,走出宿舍。
路灯下,李敏忙着洗孩子们的衣服,这是她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
在我们结束采访时,李敏说,如果真的搬迁了,西边山小学将会合并到南洞乡完全小学。她的教学生涯也将与西边山小学一同终止。但不管搬不搬迁,只要学校存在一天,她就会坚持一天。(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马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