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是第45个世界邮政日,北京红塔礼堂座无虚席,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世界邮政日暨“寻找最美邮递员”活动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在这个属于邮政人的节日,十位最美邮递员一一登场,用无悔付出诠释着尽责与大爱。
“一封信,一颗心,罗部长的这个口号一直指引着我。”叶其懂是第一位亮相的最美邮递员,这个穿梭于上海的小弄堂、“跑”出妥投率100%奇迹的“小个子”如此描述自己坚持的动力。在这个舞台上,他如愿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新中国第一代女邮递员、原邮电部副部长罗淑珍。80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激动又兴奋。新老两代邮递员站在一起,纵然之前未曾谋面,却也有着说不完的邮政情怀。同样见到自己偶像的还有赵明翠,作为唯一一位获奖的女性邮递员,她的出场让观众眼前一亮。在陕西省石泉县,她常年在难行的山间小路上骑摩托,在汉江撑渡船,14年来战胜无数困难去传递信息和牵挂。台上的赵明翠十分“紧张”,说话几次停顿。主持人说出她“紧张”的秘密,原来她曾因工作颈椎受伤,记忆力和反应能力都大不如前。见到自己的偶像——“溜索姑娘”尼玛拉木后,两位女性邮递员在“向你学习”的交流声中讲述着走在邮路上的女性的谦虚、执着和坚强。
“天路鸿雁”葛军只有38岁,但早生的华发却让他略显苍老。从格尔木市到唐古拉山镇邮路单程近500公里,每次走这条邮路,他都要翻越4767米的昆仑山口和5010米的风火山口。和高大的葛军不同,来自淮河入洪泽湖处江苏省洪泽县老山子镇的唐真亚在舞台上显得有些矮小,但他的绿色制服右侧挂满的奖章无比耀眼。十几年来,仅靠一条船,这位“大湖鸿雁”划过“31条长江”,不仅为渔民妥投90多万份报刊信件,还帮渔民们订阅养殖技术杂志,办起了渔家书屋。
同样怀揣着乡亲们致富梦的还有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的乡邮员王会明,每年经他传播得到利用的农业信息都在200条以上。他还是义务送货郎,每到晚上七点,王会明家的电话都会作为“农民热线”准时响起。为了今天的颁奖,王会明已经离家三天了,但“农民热线”没有停,“我爱人在家帮我接呢。”这位高个汉子憨憨地说。
新疆阿克陶县邮政局恰尔隆乡邮政所的图尔迪拜克·艾力甫负责的马班邮路有四个特点:服务范围点多面广,偏远落后;地广人稀;交通、通信落后;高山缺氧、自然环境恶劣。但经历风霜洗礼的图尔迪拜克·艾力甫在现场却总是一脸让人动容的微笑。尽管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他不会说普通话,掌握的汉语也有限,但语言障碍并不妨碍沟通。他总是时不时向大家鞠躬致敬,献唱的一首少数民族歌曲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同样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还有个子不高,身躯瘦弱的珞巴族小伙噶发,他说,嘎发在珞巴语里意为“梦之子”,他的梦想非常简单,就是能一直走在邮路上。
湖北恩施州的邮递员张美冲和广东秤架瑶族自治乡的邮递员李炳房多年来一直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他们一位被村民亲切地喊作“拐杖哥”,一位被称为“神行乡邮”。
“感谢在我孤苦无依的时候,三爸收留了我。”19岁的姑娘在台上说起这句话,哽咽哭泣,台下的人也都眼含热泪。三爸其实是伯伯。2008年,四川遭遇地震,主震结束后,四川省青川县邮政局关庄支局投递员何先伦一直奔忙在抢险一线。等他回到家,父亲和哥嫂等22位亲人已长眠地下。清楚救援徒劳后,他毅然回支局守护着抢险挖出的邮件,并坚持奔走在抗震救灾、协助救援的最前线。如今,除了自己的女儿,他还养育着二哥的女儿和弟弟的女儿。在颁奖典礼上,这位勇于担当的父亲羞涩地说:“现在我最想的,就是我的三个女儿。”
这是十位最美邮递员的故事,也是全国15万邮递员的缩影。他们用生命履行使命,只为那身不能被辜负的绿。
最美邮递员——叶其懂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梭着一位“小个子百分百先生”,他叫叶其懂。14年来累计投递信函、报刊、包裹300多万件,妥投率达100%。
上海外来人口多、国际友人多,叶其懂有一本记录着2000多条用户信息的小本子,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邮路上去“勘探”地形,把住户、租客、商家、企业的变动情况记录下来。14年来,叶其懂使2400多封“死信”、1000多个疑难包裹得以复活,还摸索出“查询法”“试投法”“贴条法”等方法,已作为先进投递标准在行业内推广。
叶其懂的邮路上有一座普陀区社会福利院,238位老人都把小叶当成了自己的“乖孙子”,因为小叶不仅帮他们寄信取钱,陪他们聊天读报,还像自家孩子一样照料着老人的日常生活。
叶其懂负责投递的师大二村住着许多老学者,但房子没有电梯,于是他许下“送邮上门”的承诺,不管邮包多重,总是把邮件送进老人们家中。老人称赞他“风雨无阻,投递到户,亲民便民,亲情无价”。
最美邮递员——嘎发
隆子县位于西藏南部,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总人口3.21万人,面积989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900米,常年有雪、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嘎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西藏第一代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珞巴族乡邮员。
嘎发坚持给邮路上的寺庙觉白嘎拉康送报,必经之路上的木质吊桥一边高一边低,似乎随时会把人倒进桥下湍急、汹涌的河流中。觉白嘎拉康平时没有人,每逢初一、十五,乡民才会来朝拜、烧香。运气好的时候,嘎发会将邮件和报纸交给在村里偶遇的寺管员。多数时候,要四处寻找收件人,但嘎发毫无怨言,总是按期按班地投送报纸、传递党的声音。
为贯彻好“边境通邮”要求,嘎发将邮件投递到驻军连队,每一次邮班都要比以前多跑18公里。冬季,路上的山泉冻结成冰,“冰路”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悬崖,稍有不慎便会有性命之忧。嘎发找来结实的木板,把邮件牢牢地捆在木板上,再把捆扎邮件的绳子套在自己身上,一步一挪地拖着沉重的邮件步行18公里,为部队官兵送邮。
最美邮递员——葛军
从青海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格尔木市到长江源头地区的唐古拉山镇,被称为“生命禁区”。
中国邮政不计成本开办了格尔木市至唐古拉山镇乡镇自办汽车投递邮路,每周一班,往返近1000公里,彻底解决了沿线党、政、军、民用邮问题,被沿线军民亲切地称为“鸿雁天路”。从祖辈起四代从事邮政工作的葛军,如今便是这条邮路上不畏艰险的信使。
葛军负责的这条邮路,途中要翻越4767米的昆仑山口和5010米的风火山口,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之间万里长江的两条主要源流楚玛尔河和沱沱河,单人单车充满艰险,但葛军从未退却。
多年来,葛军风雨无阻的服务,令沿线官兵、藏民、志愿者甚至游客大为感动。武警青海总队第三支队三大队的官兵,称他“搭起了与亲人沟通的桥梁”;患病多亏他救助的藏族牧民同胞说:“他是我们的亲兄弟!”
最美邮递员——图尔迪拜克·艾力甫
“恰尔隆”,意为“群山汇集之处,群山连绵起伏,道路艰险”,这里因地处四条山沟汇合处而得名,全乡平均海拔3451米,高山缺氧、群山环绕、自然环境恶劣,有时候一天可以领略“四季”,交通、通信极为落后。
图尔迪拜克·艾力甫担负着新疆恰尔隆乡2000多平方公里的普遍服务任务,常年奔波在这漫长的马班邮路上,他一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在山里度过,邮路上还需翻越海拔4600米以上的恰尔隆大岅。16年来,他行程达27万公里,从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2012年6月,图尔迪拜克·艾力甫送完邮件赶回家,却发现自己的房屋和院子被泥石流淹没,妻子不幸罹难……遭逢巨变,图尔迪拜克病倒了,但三天后,这位朴实的柯尔克孜汉子很快从思念妻子的悲痛中走出来,继续踏上了投递邮件的平凡之路。
最美邮递员——唐真亚
在淮河入洪泽湖处的老子山镇,300平方公里面积中90%为滩涂水面,1.6万居民中60%是散居湖荡滩头、从事捞捕或养殖的渔民。作为当地唯一的邮递员,唐真亚13年来每天起早贪黑,“水陆两栖”为大伙儿投递邮件,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大湖鸿雁”。
一次,唐真亚划船送邮件的途中突遭暴雨。顷刻,白昼黯淡如夜,广阔的洪泽湖十步之内不辨方向。他的小船不断被浪头抛起又摔下,船内积水眼看要与湖面齐平,他半眯着眼边向外舀水边奋力划,折腾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13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仅靠一条船在湖上划过“31条长江”,妥投88.6万份报刊、4.6万件信件。
为将更多科学养殖知识传播给更多渔民,唐真亚先后为新滩村“渔家书屋”购置和订阅了1300多册科学养殖资料,有80%的书都是靠唐真亚一桨一桨划着带进来的。
最美邮递员——王会明
吉林安图县两江镇地处长白山北坡林区腹地,距县城108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邮员王会明在这里工作了整整32年,遇到过凶猛的大黑熊、赶上过突然而至的山洪,但32年来,他为群众投递邮件400余万件无差错,直投包裹4.84万件,累计行程达40万公里,被誉为“丈量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人”。
除了做乡邮员,王会明还是为农民代办存取款、邮寄土特产品、充话费电费、代买火车票、客车票的“流动的邮局”。两江镇地处山区,农民出来很不容易,王会明的邮车就成了为农民捎带生活用品的“杂货店”,每晚7点,王会明家的电话都是“农民热线”,邮路上各家各户要让王会明办什么事、捎什么东西,这时都会一一打电话告诉他。为帮农民种地,王会明自学了科学种田的知识和窍门,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农业技术专家。
最美邮递员——张美冲
湖北省西部山区的河溪村,是全省唯一至今未通公路的村子,也是乡邮员张美冲的邮路必经地。他的邮路全程108公里,往返三日班。几乎每天,他都要拄着一根满是结节的野藤拐杖,背着两个大邮包,孤独地行走在险峻崎岖的山路上,为邮路上的老百姓送信送报、捎带物品、义务帮扶。乡亲们感念他的好,砍下山藤做成拐棍送给他。拐棍成了他的撵蛇棍、打狗棍和登山杖,邮件太多时,还能成为挑邮件的“扁担”,从此,村民亲切地称他“拐杖哥”。
邮路上最危险的是“扯根坡”,坡度均在70度以上。下山,要扯着树枝、藤蔓慢慢滑;上山,得一手抓着树枝,一手拄着拐棍慢慢攀,在坡上摔倒是家常便饭。14年来,张美冲走在这样险峻的邮路上,共穿坏了120多双军用解放鞋、70多双胶靴,挎坏80多个邮包,行程17万公里。累计投递报纸73万多份、杂志12万多本、信件4.5万余封、特快专递1.3万余件、包裹单1万余张、汇款单2万余张,无一丢失。
最美邮递员——何先伦
何先伦在当地不仅是一名邮政投递员,还是镇派出所、县交警大队信息员,警风警纪监督员,护林员,沙坝社社长。如此多的“头衔”,是他在十余年的投递路上,用真心实意换得百姓认可的真实写照。
2008年,地震猝然袭来。主震结束后,他和支局同事一直奔忙在抢险一线,刨出20多万元的储蓄资金,业务章戳、柜员名章、网点金融许可证、空白凭证,以及未投递出去的212个新办的二代身份证。可当他回到家,父亲、哥嫂等22位亲人已经长眠地下。在清楚救援徒劳的时候,他痛下决心,毅然回到支局守护着现金和邮件,并坚持奔走在抗震救灾、协助救援的最前线。
地震后,他不仅干好自己的投递工作,还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配合当地政府顺利开展灾后重建和拆迁。
经市、县邮政局的特别批准,他接受了政府聘任的关庄镇沙坝社社长一职,协助政府使用邮政代收代发业务为当地百姓发放土地补偿款、拆迁赔偿款、各种保险金共1600余户,共计金额2300余万元。
现在,何先伦除自己的女儿外,还毅然担负起了养育二哥的女儿、弟弟的女儿的重任。
这位勇于担当的父亲说:“只要3个娃娃高兴,好好学习,再苦我都觉得值了。”
最美邮递员——赵明翠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曾溪镇,全镇几乎都是高山峡谷。年轻的赵明翠在邮递员爸爸、姐姐的鼓励下踏上了乡邮员之路,一干就是18年。她负责投递的曾溪镇有14个村,7000余人,92公里邮路,其中4个村在深山,4个村在汉江对岸,骑自行车托着100多斤的邮包一趟跑下来需要两三天时间。但作为陕西省安康市唯一的女乡邮员,她投递过的14万份邮件无一延误,无一丢失,无一投诉。
单位配发的自行车,在不断上坡下沟的山路上骑烂了两辆,为提高投递时限,赵明翠先后自费买了三辆二手摩托车,但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她,骑在摩托车上脚够不着地,一旦摔倒在山路上,根本扶不动三四百斤重的摩托车和邮包。碰上有人路过还能搭把手,在没有人经过的时候,她只能把车上的邮件一一卸下,把空车扶起来后再重新装上去。为给汉江对岸的村子及时投递,2010年,赵明翠还买了一艘二手小木船,自己摆渡过江。
曾溪镇外出打工的人多,好多家庭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细心的赵明翠不仅认真投递各类邮件,还会主动问乡亲们有什么要帮忙的,缴电话费、代办存取款手续、捎带日用品和种子、药品,都成了赵明翠的“分外”事。她把用户当亲人,用户待她更似亲人。2011年1月,在十里沟村送信时,赵明翠一不小心摔下10米高的土崖,当即失去知觉,过路的乡亲们顾不上危险,翻下山崖把她救了上来。
最美邮递员——李炳房
广东秤架瑶族自治乡,是阳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这片985平方公里的群山深处,生活着3万瑶乡人。多数年轻人早已翻山而去,年复一年,大山逐渐成为留守的老弱妇孺难以逾越的障碍。2004年,老乡邮员过世,没人愿意接棒,时任“村官”的李炳房心里一热,从此当起了乡邮员。9年来,他不仅为百姓传递邮件,还义务为大山里的老弱妇孺办事,照料困难家庭的日常生活。
秤架镇是2008年冰雪灾害的重灾区,由于雨雪天气连续,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多度,路面结冰,有相当一部分邮路被冰雪压倒的树木堵住,给投递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李炳房背起邮袋,左手拿着木拐杖,右手拿着柴刀,毅然上路。为了防止跌倒,他用厚厚的布裹着鞋子,深一步、浅一步地向前迈进。以往只需行走一天的路程,现在一走就是好几天。2008年1月20日至2月10期间,李炳房投递报纸180份,平信232封,包裹、特快28件,汇款单34张,不顾天气严寒坚守自己的岗位,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本报记者 陈晨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