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6日 星期一

    喜迎兵团60周年

    我们就是戈壁沙漠边缘的树墙

    本报记者 王瑟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6日   02 版)

        在新疆南疆库尔勒第二师的许多团场里,沙漠连着棉田,戈壁接着绿树。当年苏联专家断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如今早已树木葱郁,瓜果飘香。

     

        从风头水尾天边边,到万顷碧浪环抱沙海,美丽城镇装点着边疆。60年屯垦戍边历程中,兵团人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建起广袤绿洲,创造了人类开发史上的生态建设奇迹。

     

    亘古荒原从此有了绿色

     

        20世纪60年代,美国从卫星发现,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突然出现了一条长长的黑线。当他们派出人员前来察看时才发现,原来这是军垦战士在沙漠边缘植成的树墙,阻挡了风沙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蚀。

     

        亘古荒原从此有了绿色。从小块绿地,到万顷良田,到广袤绿洲,连绵起伏的绿,生生不息的绿,赋予兵团发展建设无穷生机与活力。

     

        兵团成立之初,从国防安全战略考虑,城市和团场主要布局、规划多在沙漠边缘和边境一线。其中有近90个团场分布在风沙最前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近60个团场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团场在戈壁和盐碱滩上。

     

        地处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的四师63团曾饱受风沙侵害之苦。1960年,63团播种的3.6万亩作物遭风沙湮没两万亩,粮食单产仅有7.8公斤,连种子都收不回来,4个连队因屡遭风沙侵害被迫搬迁。

     

        60年来,兵团开垦良田1800余万亩,绿色屏障绵延数千公里;节水灌溉示范基地遍布天山南北,开创了中国大田作物大面积精准灌溉的先例;建起7个城市、14个师、176个团场。城镇与绿洲,让寂寥西域成为“美丽江南”。

     

    把谱写绿色当成一辈子的坚持

     

        9月的二师二十九团,15.65万亩棉花竞相绽放,预计单产可达460公斤,丰收景象喜人。谁也不会想到,60年前,这个地处塔里木盆地、土壤含盐量高达10%,取名为“吾瓦”(维吾尔语意为“兔子不拉屎之地”)的地方,会是如今绿浪翻滚、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蒸发量却在2500毫米至3000毫米,作为中国沙尘暴高发区,二师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代代二师人在这里治沙、植树、种草,大兴农田林网、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至今已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种植林地193万亩,保护次生林地80万亩,保护天然草地331万亩;减少水土流失20余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石河子,王效英从东北背回大叶柏、小叶柏和樟子松树苗。根部裹泥的大捆树苗足有五六十公斤,上火车下汽车,王效英忍着腰部剧痛一路背着走,把树苗从东北背到了新疆。

     

        在阿克苏,郭桂荣和伙伴们开展挖渠引水会战比赛。一次,连续干了30多个小时,瞌睡得站不住了,郭桂荣就拿出专门带来的辣椒咬一口,辣醒后继续干。这个办法,曾一度作为经验传播。

     

        在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两岸,为使400万亩胡杨林健康生长,兵团病虫害防治专家们风餐露宿,探索出适应新疆气候特点的飞机防治胡杨林病虫害技术,使绿色走廊始终生机焕发。

     

    勇当生态卫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兵团先后实施“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基干林建设工程”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对1200余万亩荒漠植被进行封沙育林育草,在戈壁荒漠建成绿色生态经济网络,形成了106余万公顷的新绿洲。

     

        在国家支持下,兵团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至2013年年初,兵团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180万亩,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超过七成。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年节水超10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提出,兵团要更好地履行“生态卫士”职责,守卫新疆绿洲安全,推动美丽兵团建设,着力建设满眼田园风光、留有军垦记忆、洋溢现代气息的生产生活环境。

     

        兵团屯垦戍边理念再次升华。(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