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午餐盒》:午餐与孤独的现代人

    作者:李洋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3日 16版)
    《午餐盒》剧照
    导演赖舒·彼查

        当我们身处数字通讯时代,身边到处是短信、微信,还有人怀念那个依靠书信来沟通的年代吗?印度电影《午餐盒》就是这样一部构思独特的“反现代”电影,2013年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导演赖舒·彼查(RiteshBatra)的处女作。这部印度电影没有我们熟悉的宝莱坞商业片情节模式,也没有又唱又跳的歌舞形式,而是平淡从容地讲述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孟买午餐物流系统的失误而联系在一起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那种现代人真实的生活体验与含蓄的情感令人过目难忘,是去年的亚洲电影佳作。

        影片原名“Dabba”,又叫“达巴瓦拉”(Dabbawalla),在印度专门指“送饭盒的人”。这种有趣的午餐快递服务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属印度时期,当时在印度生活的英国人不喜欢当地饮食,就找人把午餐从他们的家里送到工作地点。久而久之,这成为孟买最大的午餐物流企业。在今天,达巴瓦拉的主要客户是商务人士,也有富裕家庭雇佣他们把午饭送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孟买的这个物流系统以低科技、高效率、零差错而举世闻名,是哈佛商学院专门研究的经典案例,英国查尔斯王子还接见了公司董事长,这两个情节在影片中都有被提及。然而,素来以高效、精准、零失误闻名的达巴瓦拉系统突然出了错误,他们把一位年轻貌美的家庭主妇伊拉的午餐盒送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保险公司会计师费尔南德斯面前,而她的丈夫则吃掉了费尔南德斯从街边排档长期预订的便餐,故事从此开始。

        两个人开始通信,信就放在饭盒里。最初只是对这个小失误的解释和玩笑,渐渐地,他们学会用这种简白的方式述说各自的生活、梦想和人生感悟,以及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当然不乏对现代社会的抱怨和牢骚。他们彼此交换着伤心往事和秘密,这成为他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事。在这期间,伊拉跟随楼上邻居德希潘迪阿姨学习做菜方法,“午餐书信”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情感和生活。

        有很多以美食为题材的电影,比如《美味情缘》(No Reservations)讲述一对美食家的情缘和竞争,李安的《饮食男女》把饮食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结合起来,《茱莉与茱莉娅》(Julie and Julia)则把美食与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联系起来。《午餐盒》在香港有一个译名叫“美味情书”,如果《午餐盒》中伊拉和费尔南德斯这种情感算是爱情,那也是柏拉图式的纯净的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见面。与其说是爱情,我更愿意说是孤独的人彼此沟通,相互取暖,彼此慰藉。这看上去是通过午餐饭盒讲述一段忘年恋情,其实是讲述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和忧伤。这个失误把两个陌生人连在一起,把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空间连接在一起,他们年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社会身份和家庭,但他们却能靠着这份孤单而沟通起来。

        《午餐盒》的主人公有三个,除了伊拉和费尔南德斯,还有费尔南德斯公司里新来的同事谢赫,他要接替费尔南德斯的会计工作,跟着他学习账目。他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复杂的背景或过去,却有着城市角落里无数人难以诉说的孤单和无助。费尔南德斯是一个即将退休的老男人,他孑然一身,无亲无故,伊拉的美味午餐让他想起死去的妻子,味觉唤醒了他尘封的情感,让他突然从密不透风的生活链条的缝隙坠入了回忆,每一封信都在温暖他那随着退休变得死灰冰冷的心。他性情乖戾,不愿意与人沟通,不被同事理解,但工作谨言慎行,受人信任。每到晚上,他会寂寞地靠在阳台上,抽一支烟,看着对面一家人围在桌前吃晚餐。伊拉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婚姻中已没有爱情,丈夫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家庭,又有了外遇,对她和孩子日渐冷漠。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匆忙送走丈夫和女儿,再给他们准备午餐。只有邻居阿姨与她沟通,她常常与这位在影片中始终没有露面的阿姨对着窗口隔空喊话,聊着家长里短和烹饪秘方。阿姨时常从窗户吊下篮子,给伊拉递送蔬菜和香料,或取走伊拉帮她代买的杂货。至于谢赫,他刚出现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他看上去油嘴滑舌,热衷于交际,其实他是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生活的孤儿,没有人给他做午餐,他像孟买许多普通人一样每天中午只吃两根香蕉充饥。他为了与女友结婚而努力进取,凭借独特的干劲和热情打动了沉默寡言的费尔南德斯。尽管孟买午餐物流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题材,但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还是人物,只有真正关心人、写人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午餐盒》用寥寥数笔,就让我们看到了三个独特的人物,并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甚至我们自己。

        影片的对白简单、直接,却意味深长,主人公你来我往的留言,充满了存在主义式的诗意荒诞。费尔南德斯在信中说:如果德希潘迪先生醒来,看到今天的人们如此拥挤和忙碌,还是会回去看他的电风扇。他还说,火车上都挤满了人,他只能站着,而墓地只剩下垂直下葬的了,所以无论活着还是死了,他都是站着。这些台词道出了现代人的苦楚,也对现代生活表达了淡淡的讽刺。就像伊拉在信中问费尔南德斯: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影片把人们的常规世界看做一个网,当这个网被打破时,那些没有交集的人(伊拉和费尔南德斯)与物(午餐与书信)建构成新的情感空间,渗透着对现代社会和人的存在本身的思考。德希潘迪阿姨是伊拉的邻居,她的丈夫昏迷了15年,这对夫妇的命运仿佛成为伊拉和费尔南德斯的人生缩影。她的丈夫患病昏睡,偶尔醒过来,只会盯着棚顶的电风扇呆望,累了就睡去,就这样过了15年。对于德希潘迪阿姨来说,她守着一场无爱的婚姻和失去意识的丈夫一辈子,而她的丈夫则处在垂死边缘。这就是伊拉和费尔南德斯的未来,一个守着没有爱情的丈夫,一个面临生命的终结。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才勇敢地走出自己的生活,追求生命的价值。

        作为美食电影,当然少不了印度菜的色香味,印度馕、黄咖喱、红咖喱、肉桂和辣椒,什锦咖喱鲜蔬、孜然青豆米饭还有印度拉茶,尽管对烹饪本身着墨不多,但观众已经对德希潘迪阿姨和伊拉祖母的秘方垂涎欲滴了。可能对于我们来说,电影中这种送午餐的方式令人费解,物流人员到每家每户把刚做好的午餐盒收集起来,再用自行车、火车等方式送到城中心的办公室,午后再把饭盒收回来送回各自家中,这种方式大费周折,为什么不直接带到公司用微波炉加热?或者在单位食堂用餐?其实这里包含着微妙的宗教文化背景。在印度的种姓制传统中,人们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烹饪的饭菜,只有母亲妻子做的饭菜才可以安心享用。因而午餐不仅是一顿饭食,也意味着爱、家庭与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充满了“前现代”的乡愁,导演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拒绝与不屑。影片中主人公没有手机,不上网,不写电子邮件,他们几乎不看电视,不吃快餐,不开汽车,楼上阿姨喜欢用录音带录主题歌,却不喜欢DVD和MP3,我们熟悉的数码时代的科技和工具,似乎与剧中人完全绝缘。但是影片却对书信、自行车、录像带、老电视剧、午餐饭盒这些城市化早期的符号情有独钟。导演似乎在说,现代世界瞬息万变,周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就像费尔南德斯在夜幕降临时的孤独。主人公追求的伊甸园是不丹,那里没有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国民幸福指数,这是对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讽刺。

        影片留下了开放的结局,我们没有看到费尔南德斯站在伊拉面前的情境,但是伊拉在结尾说出了影片反复提起的那句话:“错误的火车会带你去正确的站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中的突变会点燃我们日渐枯萎苍白的情感,我们在大都市中有太多事务、太多欲望,为了工作和生计而计较奔波,只有拒绝被安排好的一切,打破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生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站点,生活才真正开始。

        (李洋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