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一线见闻

    唱不尽的山歌

    ——探访广西百色的山歌艺术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罗勋湖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2日   05 版)

        在桂西南莽莽群山中,有一个叫那嫩的山村,不管是在清晨迷茫的雾气中,还是在星光闪烁的夜里,经常可以听见清亮的山歌在山谷里悠长地回荡。

     

        唱歌的人,是一群壮族农村的乜兰(“已婚妇女”的壮语音译)。多年来,她们把生活唱进了山歌,把山歌唱出了大山。她们是这个时代最朴素、最自觉的歌者。

     

    山歌是语言的一部分

     

        青山掩映、绿水环绕的那嫩屯,是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孟沙村的一个小自然屯。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男人在砍完甘蔗、摘完芒果后,就去外面打工了,屯里只剩下妇女、老人与孩子,山村变得更加清冷。唱山歌,成了村民调剂枯燥生活的“调味品”。每年农历三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村民会不约而同地赶去参加阳圩镇歌圩。

     

        阳圩镇歌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在那嫩屯,哪怕说话,也是连带着山歌的,山歌是语言的一部分。这里的年轻男女相恋前,会各在一个山头,互相吹奏木叶寻找感觉,彼此满意了才相互唱山歌,进一步交往。

     

        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年轻人都走出乡村,唱山歌的传统逐渐式微。像吹奏木叶这门绝技,年轻一辈的人几乎都不会了。

     

        初中毕业的龙莉莉算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和姐姐唱山歌,耳濡目染,也成了唱山歌好手。她考虑着组建一支山歌文艺队,来丰富村民的生活,将唱山歌的传统发扬光大。

     

        在龙莉莉的倡议下,2010年5月,“快乐妈妈农村业余文艺队”成立,因队员都是留守妇女,也被称为“乜兰文艺队”。文艺队一成立就吸纳了十几个人。

     

        那嫩屯处在半山腰,没有一块公共平地,龙莉莉就把自家门前的一块空地用作“舞台”,一盏60瓦的电灯就是舞台的“灯光”,竹子、草帽、箩筐顺势作为道具。龙莉莉自费购买的一对音箱和家里的旧式影碟机,是她们最早的音响设备。

     

        从此,每当夜幕低垂,乜兰们早早吃完晚饭,聚到这里放声歌唱。沉寂的大山终于有了别样的生气。

     

    舞台越唱越大

     

        “客从远方来,送宝暖心头,不怕苦与累,恩情深似海……”在村口,乜兰们穿着民族盛装,唱着清亮的《迎客》山歌,欢迎远方的来客。

     

        在村中,记者见到了一块四四方方的水泥结构的舞台,四周掩映着翠绿的芭蕉树和小叶榕,清新而自然。

     

        “这个舞台,是我们村的标志。”龙莉莉爽朗的声音中,透露出曲折的意味。

     

        “就你们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还上台表演呢!”罗炳光一开始反对妻子参加排练,风凉话说个不停。但是当那年中秋节,他破天荒地在村里欣赏到一台有20多个节目的中秋晚会时,却忍不住对文艺队竖起了大拇指。

     

        此后,村里的男人们开始全力支持文艺队的工作,砍甘蔗、砍竹子,布置舞台,来回接送,毫无怨言。

     

        2011年11月,“乜兰文艺队”夺得了右江区农村社区文艺汇演总决赛山歌类冠军。

     

        “乜兰文艺队”的名声不胫而走,右江区文化局局长罗群专程到那嫩屯调研。看到当地群众对舞台的渴求,对基层文化的热心,文化局破例同意在那嫩屯多建一个标准化的舞台和篮球场。

     

        然而,依山而建的那嫩屯,实在找不出一块相对平整的土地来建设,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村里的土地庙移走。而按惯例,这是极其难办的。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文化局把这个项目的决定权交给村民自己选择。

     

        第二天一大早,罗群就接到了龙莉莉的电话:“罗局长,昨天晚上我们村召开了村民大会,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搬走土地庙!”

     

        两天后,挖掘机轰隆隆地进村了。全村劳动力纷纷投工投劳,拌水泥、捞灰浆,就像是在为自家盖房子。

     

        由此,乜兰们真正走上了大舞台。乜兰的歌声唱出了大山,也唱出了新生活。2014年1月15日,“乜兰文艺队”将原生态歌曲《我家住在青山上》搬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的舞台,获得了观众与媒体“最生态”的好评。

     

    唱出了新生活

     

        “以前,我什么都和别人计较,大家都不喜欢我,进入文艺队后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很快乐。”被人称为“刀子嘴”的龙玉兰说,唱歌让她融入集体中。如今的那嫩屯,邻里、婆媳、妯娌之间有什么问题、摩擦,到舞台上唱唱跳跳就没事了。

     

        从最初看见是玻璃的舞台都不敢下脚、生怕踩碎了,到从容地登上全国性的舞台;从怯生腼腆的农村妇女,到参加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演出,乜兰们用美妙的山歌,唱农村、唱产业、唱变化。

     

        在龙莉莉的带领下,乜兰们在唱歌之余,还经常聚在一起读书认字、做刺绣。她们演出所穿的民族盛装,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乜兰”的歌唱,不仅改变了那嫩屯,也影响了右江沿岸的农村文化,附近的村屯也都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文艺队。目前,右江区业余文艺队伍从2010年前的42支发展到现在的176支,人员队伍约3500人,每年开展活动3000多场次。(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罗勋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