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随着张北中都草原上空响起跃动的音符,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万车辆如期而至,人们挥舞着手臂和五颜六色的荧光棒,和着音乐的节拍,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样的音乐盛会,张北已经举办了6次,参加人数从最初的10万人次增长到今年的35万人次。
一个人口仅为37万人的河北坝上小城,缘何能在3天时间里,用一个1500亩的荒草滩让3.7万平方公里的张家口地区一位难求、一桌难订、一房难觅?
张北县毗邻京津、背靠内蒙古,这里有离北京最近的坝上草原,有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元中都遗址,还有世界著名的古商道——张库大道。
即便如此,2008年前后,张北文化旅游资源仍处于藏在闺中人未识的状态。为了扩大知名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张北做过许多尝试,但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运作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大,外地客源严重不足,并没有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探索,张北确定了“用市场化的办法经营文化,把生态资源做成文化项目”的思路,这与北京《音乐时空》杂志提议举办草原摇滚音乐节的想法不谋而合:把草原的“生态资源”变成“文化资本”,与北京时尚的演艺、深厚的人脉、庞大的客源等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个文化旅游项目。
2009年8月,首届张北草原音乐节在中都草原唱响,来自中国、瑞典、英国的80多个乐队及艺人参加了这次音乐节,摇滚、电子、民谣等多种音乐轮番上演。一时间10余万国内外乐迷齐聚,音乐节让张北一夜成名。
张北县旅游局局长杨亮介绍,张北草原音乐节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始终坚持市场化运作,做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摇滚音乐。特别是2013年与阳光媒体集团携手合作以来,音乐节的阵容更具“国际范儿”。粗略统计,今年草原音乐节期间,约有35万人涌入张北草原,旅游综合收入近3亿元。
草原音乐节不仅是提升张北知名度的窗口,也是推动张北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更是农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三宝营盘村在中都草原附近,该村支部书记闫应全告诉记者:“过去,我们这个小村子年人均收入才2500多元,如今,全村152户人家几乎家家从事旅游服务,人均年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今年草原音乐节3天时间,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由于有音乐节这个平台的直接带动,张北县先后打造了塞那都国际生态度假村、花田草海、野狐岭军事旅游区、风电主题公园等精品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了东南西北中“各方有景点、处处是景观”的旅游格局。全县旅游人数由2008年的15万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354.95万人次,全县旅游收入由2008年的0.6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9.72亿元。2013年,张北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6.99亿元和8.72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39.92亿元和5.84亿元。
对于未来,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说:“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草原音乐节这一品牌发展好,让草原音乐节变成一张名片,让世界认识张北、了解张北、走进张北、投资张北,着力把张北打造成‘世界的张北’。”(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王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