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就业广场

    协同创新 服务就业

    ——谈地方性大学协同创新的育人效应

    作者:路恩春 崔文斐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8日 15版)

        学生到员工无缝对接,人才特区孕育出“两栖”教授,将科研项目扎根于社会需求的“土壤”,8年获得了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理工大学协同创新的特色实践和斐然成绩令人赞叹,而由此带来的“协同育人”效应更愈发彰显。

     

    学生到员工无缝对接

     

        2010年,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集团正式组建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双方的合作完善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借助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学生直面世界纺织服装领域内最尖端的生产技术与设备,零距离接触国际最前沿的流行时尚与创新。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可否认,每一个协同创新项目获奖的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但对山东理工大学来说,双方的合作对“协同育人”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协同育人”为培养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或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鲁泰学院的学生将被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优先录用。学习过程中能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身份变化的无缝对接,就业渠道更趋通畅。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都光珍说,协同创新和大学生就业有着密切的结合度,我们的很多协同创新合作单位,既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温床,也是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还要参与项目,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才特区孕育“两栖”教授

     

        徐丙垠,留英博士,民营企业山东科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20世纪90年代却被山东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前身)招至麾下,破格聘为电气工程系教授,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多见。

     

        徐丙垠回忆说,当时在他“调入”学校过程中遇到不少“体制性”困难,学校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在兼顾各方利益、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为他制定了“网开一面”的特殊政策,最终成为横跨校内外的“两栖”教授。

     

        徐丙垠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协同创新力量。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他研发的“基于行波原理的电力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利用电流行波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原理”,研究发现了交流输电线路、直流输电线路、配电线路、铁路电力线路行波信号的简便、低成本获取方法。

     

        双栖教授徐丙垠的故事是山东理工大学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打造协同创新“人才特区”的一个精彩诠释。多年来,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有效举措,营造了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整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队伍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校企联合,组建了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农业装备工程、空间信息与交通、先进材料、生物化工、电气信息等6大学科群,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成果推进技术研发。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大横向课题的培育,及时孵化、催生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重大横向课题……这一切都为育人和学生就业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条件。

     

    将科研项目扎根于服务社会的“土壤”

     

        2014年新年伊始,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山东理工大学王相友教授参与完成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系列图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该校从2006年开始,8年间获得的第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作为一家地方性大学,取得如此成绩的秘诀在哪里?“这其中的秘诀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协同创新。”该校党委书记都光珍说,“学校始终把协同创新上升为一种工作理念和思路,扎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能力持续增强。”

     

        2007年,山东理工大学聘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借助“泰山学者”的平台,两校开展了双方互赢的全面合作。“泰山学者”及其科研团队通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旱作农业机械研究平台,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增强了山东省保护性耕作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5年间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与企业加强合作,在实践中促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山东理工大学的一个传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该校与淄博市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出了多款车型,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控制和整车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受到了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招远市联合成立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招远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该市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为招远乃至半岛经济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山东理工大学坚持协同创新的特色,如今硕果累累:与淄博、滨州、德州等多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企业联合设立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8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资料显示,“十一五”以来,该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3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10余项,荣获各级科研奖励1200余项,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将科研项目扎根于社会需求的“土壤”,既服务了社会发展,也服务了学生的就业,归根到底,正是学校发展的路子。“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校校、校地、校企协作等协同创新模式,寻求与区域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该校校长张新义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