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的五四讲话中,紧扣实现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对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集聚区作为高校集中入驻、大学生集中居住的地区,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和中南大学等驻区高校在长期育人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高校集聚区党委政府和驻区高校迫切需要在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的理念、机制、内容、品牌和方法等方面系统探索,不断凝聚共识,持续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多维创新。
区校联动,共同探索立体育人的大学生德育新理念。高等学校和高校集聚区既应当是知识的殿堂,又应当是道德的高地。在校大学生既应当在课堂主渠道和校园文化环境中受教育、长才干,又应当在社区环境中和社会舞台上受锻炼、作贡献。因此,高校集聚区党委政府和高等学校都应当牢固树立立体育人的大德育观,不仅要在德育过程上把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要在德育价值上把人性化德育、生活化德育、主体性德育和体验性德育等多种观念有机融合起来,着力使大学生德育成为多向度、多层次、广覆盖的系统工程。高校集聚区党委政府和各驻区高校要强化共赢意识和联动意识,通过持续深入的共同研讨和集中组织的课题攻关,共同探索立体育人德育理念的理论蕴涵、时代价值和实践模式,共同明确各自在大学生德育系统工程中的角色和任务、职责和权益、优势和不足,进而为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区校对接,共同构建整体协同的大学生德育新机制。高校集聚区和各驻区高校要按照分层对接、上下贯通、整体协同的基本原则,打破行政隶属关系不一致、不对等的藩篱,在大学生德育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协调运作机制上理顺关系、交叉渗透、通力协作,促进区校一体化德育机制的形成。在区校对接的宏观层面,可以通过强化现有区校各类组织的横向整合功能、建立区校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互聘德育工作专家、建立区校德育工作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和年度工作要点对接制度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区校整体协同的体制机制。在街院协作的中观层面,可以通过高校集聚区各街道与驻区高校各学院共建大学生德育示范基地、学院向街道选派辅导员挂职锻炼和学生党员见习实践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街院结对共建的体制机制。在班村互动的微观层面,可以通过大学生班级在村庄和社区建立长期志愿服务点、开设社区培训课程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社班爱心传递的体制机制。
区校协作,共同丰富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德育新内容。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既应当相对稳定,体现原则性和传承性;又需要与时俱进,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德育成果,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校集聚区党委政府和驻区高校要发挥各自优势,在丰富和拓展大学生德育新内容上找到交叉点、形成大合力。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中央的近期重大决策,依托区域德育资源和高校智力优势,共同策划和联合开展旗帜鲜明、形式活泼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要深刻把握时代进步和区域发展的新趋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材的现实需求,有重点有步骤地挖掘和拓展新的德育内容,并将其有机融合到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之中。当前,可以着重拓展和继续深化网络德育、生态德育、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并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德育主旋律相融相通、相济相成。
区校共创,共同培育典型示范的大学生德育新品牌。在日益复杂和日趋开放的德育环境下,培育和打造德育工作品牌,以品牌示范力提升德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必然选择。高校集聚区党委政府和驻区高校要共同认识到培育大学生德育工作品牌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提高德育品牌培育意识并将其作为区校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的重要抓手。要联合开展大学生德育品牌培育工作的专题理论研究,系统掌握德育品牌培育的内在规律。要统筹考虑学生需求、政策走向、时代主题、学校特色和区域基础等因素,精心确定大学生德育品牌培育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要共同梳理和系统总结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充分开发大学生德育的优质品牌资源。要共同完善德育品牌培育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激励区校基层一线工作者持续联合开展大学生德育品牌培育工作。要通过开展品牌项目创建评比活动、举办典型经验现场交流会和优秀品牌网上展示会等举措,搭建大学生德育品牌项目的交流推广平台,进而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良性互动的区校共建大学生道德高地新格局。
区校互促,共同实践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德育新方法。应当看到,学生主体原则、生活实践本位和信息技术运用已成为大学生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方向。高校集聚区党委政府和驻区高校都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共同创设环境、提供引导、搭好平台,鼓励知行合一,着力激发大学生参与区域性道德高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区域各种正能量资源,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的实践环节,自觉探索和综合运用环境熏陶法、榜样激励法、情感渗透法、寓教于乐法等体验式和渗透式的德育新方法,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指导和自我提升。要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开放性、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和隐蔽性特点,全面推进大学生德育方法的集成创新。要在大学生德育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有效引导大学生和社区群众互相服务和互相提高,实现区校共建大学生德育高地的互利多赢。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岳麓区基地 中南大学基地 执笔人:徐建军、刘建华、姜国俊、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