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海,不是舍弃家园;离开土地,同样可以拥有美丽的未来……” 每当看到电视里播出的“美丽翔安·转产就业”公益宣传片时,福建厦门翔安的农民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眼前浮现的是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
7月3日,《翔安区全面开展被征地人员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工作的方案》出台,博得翔安农民的一片赞誉。这是继去年翔安出台“民生15条”之后,再次主题鲜明地把转产就业提出。近年来,翔安不断探索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的“后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走出一条“授人以渔”新路子
在一户普通家庭内,10多名妇女从农民、渔民“摇身变成”技术娴熟的手工业工人,将美丽的珠链,镶在崭新的待售女装上。
像这样转型的农、渔民在翔安越来越多。位于翔安的厦门首个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内,展示厅260平方米,培训教室500平方米,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集转产展示、信息发布、就业培训、手加工生产和业务集散为一体。该基地每天人来人往,不少退养渔民在这里找回了自信的笑容。
“我们把原先的对农渔民‘补血’转换成了‘造血’。翔安每年拨出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当地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的民生问题。就业技能培训、企业招用退养渔民等多项措施,让翔安的农渔民迎来新生活的阳光。”翔安区委书记陈永裕表示。
“洗脚”上岸,“告别”赖以生存的土地,翔安的农渔民换来的是一技之长。据统计,今年以来,翔安引进13家手工业加工企业,拓展了19个来料加工点,新增加1500多人从事手工业加工,目前翔安从事手工业加工灵活就业者就已达7000人。
“一个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的乘数效应
在翔安内厝镇莲塘,食用菌培植基地一片绿意盎然。在其经营者林金榜的计划中,他将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推广开来,打造新型农村“1+1”工程,即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共同发展致富。
成立青年创业联盟,开展“1+1群”创业培训,发放小额贴息贷款、一次性创业补助,开展“创业达人百人榜”评选等活动……翔安通过发挥创业的引领作用,实现“引导一个人创业,带动一群人就业”的乘数效应,从而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王美旋,是当地著名的“珠绣王”。13岁自学珠绣,14岁便能替母亲完成她接到的全部珠绣活儿。如今,她已带动200多名妇女就业,成为大嶝珠绣最大的集散加工点,不仅解决了村里妇女就业问题,而且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妇女就业。
不久前,翔安区打造了“创业者之家”服务综合体。在这里,可咨询扶持政策,预约创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开展创业沙龙等。来到“创业者之家”“取经”的小林说,春节期间,他们一批同学几乎天天都泡在这里,向哥哥姐姐们学习创业经验,准备毕业后也自己创业。
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腾飞
一批“笨重”的生物液体菌种罐,近期被搬入翔安区如意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附近一处现代化的厂房内。伴随着多条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一批批可口的白金针菇从这里走向全国,这个全国最大的白金针菇工厂终于正式投产了。
翔安区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等标签越来越醒目,广大农民从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农民向操作现代化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新农民转变。
金草集团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金线莲产业基地,该集团正在把种植技术推广到当地农户。根据目前已完成的《翔安失地农户金线莲庭院种植示范推广方案》,企业将逐步引导翔安农户在自己的房前屋后都种上金线莲。这意味着,农户们既可以走进企业从事金线莲的培育、加工工作,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包收合同,利用自家庭院来种植金线莲,实现创业增收。
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为当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腾飞注入强大而持久的活力,成为翔安转型发展的秘诀。转产就业的农民正在成为促进当地都市型现代农业腾飞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