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4日 星期四

    科普大讲堂

    科普创新助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徐延豪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4日   16 版)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根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保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普应关注对象的多元、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以更加人性化、平民化的姿态融入百姓的生活。

     

        ●科普信息化将为科学传播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

     

        ●今天的科普具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内涵,它思考更宏大的命题——如何将当代科学文化汇入传统文化的肌体。

     

        我们的民族正行进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大征程中,这个过程需要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普事业,科普使“人”这个一切创造力和生产力最核心的要素得以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既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根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保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普工作也要走向现代化

     

        面对迅猛变化的世界,面对变化带给我们的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把握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和风险,始终以创新的思维统领工作全局,不断开拓新的道路。我认为,当今时代三种强烈而深刻的变化,对科普创新提出了直接需求。

     

        第一是人的变化,数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也体现在对科学的利益诉求上,这给科普工作带来了对象的复杂化,科普只有关注到对象的多元、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要求科普摒弃那种大而化之、居高临下的思维,而应以更加人性化、平民化的姿态融入百姓的生活。

     

        我们时代的人们具有更强烈的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意愿,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知识理念和价值判断,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大量公共科学事件凸显了公民这种公共意识的觉醒,这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但也给科普带来了全新的议题,科普如何让公民更理性、更高质量地参与社会生活,如何正确地导引公众对科学议题的理解,使公众认知对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产生良性的作用,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第二种变化是技术的改变。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数据、自媒体、云计算、全媒体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传统的科普方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科普信息化则将为科学传播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科普信息化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

     

        第三种变化是科普内涵的改变。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过去的科普过于重视科学的功利效果,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今天的科普已不仅仅将科学视为一个器物层面的东西,而是一个文化的符号,科普具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内涵,它在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的同时,去思考更宏大的命题——如何将当代科学文化汇入传统文化的肌体,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话题。

     

        变化的时代随时挑战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唯有自身变化才能应对时代变化,科普创新是应对新形势的不二法则。我认为,科普创新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公民科学素质的地域差距、科普资源发展不均衡、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滞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动员机制不完善和保障条件不足。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突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才能跃上新的台阶。

     

    未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主要方向

     

        今后一个时期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必须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把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创新科普技术和手段、加快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突出科学素质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围绕目标,明确责任,重心下移,服务基层,贴近公众,惠及民生,完善机制,督导落实,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实现上述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动共建机制有效落实,健全全社会动员机制。继续按照“国务院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以“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形成“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合协作、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二是抓住大数据时代重要机遇,大力加强推进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探索新媒体与科普内容的融合途径。加强科普信息化工作,树立现代信息社会的理念,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融合、开发和分享科普信息资源,拓展科普传播渠道,创新科普手段、载体和机制。

     

        三是面向基层夯实基础,切实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普服务力度。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科普服务体系。加强城镇新居民科学素质建设,帮助新居民提升自身素质、融入城镇生产生活。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建立和完善反映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和监测体系。

     

        四是促进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加大科普资源开发与开放力度。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鼓励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推出更多的优质原创科普作品。着力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不断扩大科普受益面,加强科研与科普的结合,进一步推动实施对科研项目的科普任务要求。

     

        五是加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拓宽公众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途径和渠道。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将中国特色的科技馆体系作为将科普服务纳入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协调有关方面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导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动植物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科普宣教的效果。

     

        六是加强科普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普投入机制,明确国家财政科普投入占GDP的比例,逐步加大对地方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科普条件均等化提供资金保障。培养和造就专兼结合、素质过硬、规模宏大的科普人才队伍。要加快推动高等院校科技传播与普及专业学科发展;优化科普人才结构,把发展专职和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创新科普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机制。

     

        (作者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