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克里8月30日在《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认定“伊斯兰国”(ISIS)是一个必须根除的恶性肿瘤,“对许多国家而言,伊斯兰极端组织对不同宗教和少数种族实施斩首、折磨和恐怖活动,是一种需要共同面对的威胁。”此间舆论指出,克里刊文时间恰逢奥巴马总统本周因声称美国对盘踞在叙利亚的“伊斯兰国”极端分子“没有最佳策略”而广受批评之后,表明奥巴马执政团队正竭力摆脱“既需攘外又要安内”的两难困境。
8月28日,奥巴马在白宫记者会上说,“伊斯兰国”武装持续对伊拉克、叙利亚等地构成威胁,但“我们的策略还没有成型”。此言一出,舆论大哗。美国国内各大电视台、主流报纸、互联网络批评之声连片,认为奥巴马的讲话是在“长‘伊斯兰国’的威风、灭自己的士气”。联邦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格雷厄姆联名在《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一致认为“伊斯兰国”武装构成了严重威胁,应该立即采取军事行动予以反应,“随着时间推移,‘伊斯兰国’的威胁将越来越大,奥巴马总统必须采取更为紧急的行动,他在打击‘伊斯兰国’方面做得太少,应更有作为”。不仅在战略上给奥巴马及其国家安全团队“下指导棋”,而且麦凯恩、格雷厄姆两人还认为,“伊斯兰国”战术灵活,“如果继续只在伊拉克而不在叙利亚对抗‘伊斯兰国’,就好像战斗时一只手被缚在背后一样,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挫败‘伊斯兰国’的完整军事计划。”
针对“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奥巴马不仅在舆论上难占上风,而且在法律上还面临获得授权的问题。根据美国国内有关法律,总统有权下令进行不超过60天的“敌对行动”,如果超出这一期限,必须获得国会批准,否则就要停止行动。11月初,美国国会将举行中期选举。当前,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选情艰难。若此时寻求动武授权,能否获得国会批准且放到一边,就单是可能被共和党借机炒作这一点,都会让奥巴马投鼠忌器。
除舆论和法律外,美国政府和民众更担心“伊斯兰国”武装被清除出伊拉克、叙利亚后流窜至全球各地,而美国本土可能成为袭击目标。13年前“9·11事件”的阴影仍在美国民众心中挥之不去。
如果说奥巴马对于国内共和党人的指责尚可以不予理睬的话,那么关于“清剿”难题就没有那么轻松了。首先,自6月以来美军已花费了5亿美元,并付出了每天750万美元开销的代价,美军却仅仅是遏制住了“伊斯兰国”的进攻势头,空中打击无法根除“伊斯兰国”毒瘤,而地面战又早被奥巴马排除在选项之外。其次,在打击“伊斯兰国”之时,如何处理与叙利亚关系也颇需奥巴马政府思量一番。日前,奥巴马已经批准针对在叙利亚的“伊斯兰国”组织的侦察方案,为美军在叙境内实施空袭行动“打前站”。与此同时,美对叙方抛出的共同反恐“橄榄枝”不予理睬,表示美方打击“伊斯兰国”武装无须等叙政府“点头”。如此就产生了一个难题:尽管叙政府与美国一样欲除“伊斯兰国”而后快,但如美国打击极端武装人员的行动未获叙同意,就有“侵略”之嫌。最后,美国在叙针对“伊斯兰国”武装采取行动之前,最好能够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避免重蹈2003年攻打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时“出师无名”的覆辙。不过,在俄罗斯与美西方关系因乌克兰危机急转直下的当前,美要实现目的恐非易事。
奥巴马上周表示,强大的战略需要地区伙伴支持,他已指派国务卿克里访问中东,商讨建立打击极端组织的联盟。本月4日至5日,奥巴马将与克里国务卿、哈格尔国防部长一同出席在英国威尔士举行的北约峰会,努力争取欧洲盟国的支持。与此同时,美方还与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约旦、澳大利亚等国协商,期望通过组建一个广泛的联盟,在政治、人文、经济、执法、情报等多方面为军事行动提供支持。此外,美国还是9月的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届时也将利用这个机会继续寻求更大范围的支持。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美国信心满满地认定其铲除“伊斯兰国”武装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但真正愿意参与其军事行动的国家却少之又少。德国政府8月27日表示,德美及其他国际伙伴正就可能的军事行动进行协商,但德国不会参与。而即便是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盟友英国,在答应美国出兵前,恐怕也要先品尝一下伊拉克战争的苦涩。
好在奥巴马如今还很清醒,认识到“美国正在继续有针对性地打击‘伊斯兰国’武装,但铲除极端组织‘毒瘤’的过程不会很快,也不会容易”。
(本报华盛顿8月31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