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刘书记是病死的,不如说他是累死的。”在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书记刘伦堂的葬礼上,老鹳庙社区文秘方杨奏泣不成声。
6月25日,这只带领党员群众飞了25年的“老鹳鸟”因肝癌晚期溘然长逝,终于收起了自己的翅膀。他用自己的一生,弹奏了一曲基层党员的“绝唱”。
为群众致富丢“铁饭碗”
老鹳庙是黄石市下陆区有名的城中村,2010年改为社区。25年前,村里只有2400多人,人均耕地不过三分,村里负债近40万元。
当时,49岁的刘伦堂在肖铺乡企业公司任经理,可谓捧着一个“铁饭碗”。但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他毅然回到老鹳庙,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无工不富,无粮不稳”。这是刘伦堂当上书记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他意识到,只有兴办工厂、发展村企业,才能让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
找亲朋好友借钱,发动群众集资……为了筹钱,刘伦堂四处奔波,终于凑齐了3.5万元,在任村支书的第13天,村里的水泥厂开工了。
“他起早贪黑,下雪天带领工友上山运石头,大夏天背着干粮和矿泉水跑销路。”原水泥厂的司机张友回忆道。
经过1年的艰苦努力,1990年,水泥厂实现产值128.8万元,上缴利税15万元。
刘伦堂并没有满足,而是利用村里丰富的石材资源办起了建材厂、碎石厂、三磷灰厂、建筑队等。
1991年底,老鹳庙村不但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有了结余。
1992年1月,水泥厂经过数次技术改造,达到年产10万吨规模,员工200多人,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成为区里的龙头企业、利税大户。
近年来,黄石要求全面关停“五小”企业。老鹳庙社区的三家“五小”企业被关停后,刘伦堂又提出发展商贸的战略,由老鹳庙社区对接团城山商务区,构建起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园区的发展框架。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总能因地制宜,找到解决办法,为群众开拓致富之路。”下陆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建青说。
为公家利益不徇私情
7月1日,刘伦堂的长子刘文兵和儿媳江四兰到社区办公室清理父亲的遗物。所有的遗产居然只有一张余额3000多元的水电缴费卡。
“说出去没人信,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一笔钱。”刘文兵捧着缴费卡哭着说。
江四兰一边整理刘伦堂的各种获奖证书、读书笔记、工作笔记,一边说:“公公当了25年书记,家里人一点光都没沾上。”
刘伦堂的大哥刘伦华是社区公认的困难户,他曾多次找到刘伦堂想承包点工程,都被拒绝了。因其不讲情面,兄弟感情破裂,见面都不说话,形同陌路。
在经济上,刘伦堂不许亲朋好友插手工程。在生活中,他也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
大儿子刘文兵生了个女儿,还想要个儿子,刘伦堂坚决不允许。
小儿子刘红兵一直在附近一家企业打工,刘伦堂却从来没为他的工作说过一句话。
刘文兵告诉记者,父亲临终前把家人都叫到跟前说:“我这辈子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对不起你们,但也没有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做人一定要公道清白,绝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为解决问题带病工作
去年9月的一个晚上,刘伦堂在前往重点项目众联物流协调工作的路上,突然感到腹部隐隐作痛。
老鹳庙社区主任程冬生关切地问:“刘书记没事吧,要不去医院看看?”
刘伦堂摆摆手:“我没事,赶紧工作。”
没想到,9月中旬刘伦堂去医院做检查,被诊断出了恶性肿瘤。
那段时间,正处在武黄城际铁路、众联物流公司拆迁征地的关键时期。
“大家劝他休息,他不听,只一个劲儿地督促大家赶紧工作。”方杨奏说,刘伦堂天天带着药上班,解决征地纠纷,协调群众矛盾,忙到深夜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情。
经过三次介入治疗,刘伦堂的体重由110斤锐减到了80多斤。
由于社区很多事情都需要他拍板,刘伦堂依然回到了老鹳庙,强撑着身体主持他最后一次会议。
“之前老书记说话声音很洪亮,但那次开会,书记的声音却是沙哑的,脸色铁青,一边说话一边喘气,时不时按下肚子。”方杨奏回忆,“他当时跟我说,老方啊,社区好多规划还没实施,我舍不得啊……”
几天后,刘伦堂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6月29日,是刘伦堂下葬的日子。天空阴沉,大雨如注,老鹳庙社区笼罩在一片哀伤的氛围中,一二百名干部群众纷纷赶来,自发地加入到送别的队伍中,再送他们亲爱的老书记最后一程。
刘伦堂走得仓促,生前唯一留下的遗言,就是死后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老家林场。
他想默默注视着这里的变化,期望后人能够继续实现他建设老鹳庙新城的梦想。(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松超)
基层党员之魂永存
本报评论员
他撇下“铁饭碗”,毅然回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25年,旧貌换新颜,40万负债还清,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新城的梦想逐步照进了现实。然而,带领党员群众一路飞的“老鹳鸟”——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鹳庙社区书记刘伦堂,却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执政责任和价值追求,刘伦堂用生命诠释了“基层共产党员”的深刻内涵。
情怀真。任劳任怨干一年两年并不难,难的是连续25年如一日。没有敬畏群众、感恩群众的为民情怀,没有真心将群众作为衣食父母的赤诚之心,没有和群众心相贴、情相连、血相溶的作风本色,坚持下来谈何容易。刘伦堂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全部热情和智慧都倾注到为民造福的事业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
谋事实。谋事要实,首先要谋实事。在刘伦堂看来,“为人民服务”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要行动,而且还要科学地干,干到点子上。不论是兴办工厂发展村企,还是抓住机遇制定商贸业发展新战略,他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从社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搞建设,不断拓宽致富道路,把功夫下到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这个刀刃上。
办事公。人民公仆,一心为公,处事公道,办事公开。作为社区一家之长,他坚持底线原则,珍视手中权力,为了公家利益不徇私情,不讲情面,就是对自家人都不能撕开“行行方便”的口子。他知道,公道自在人心,群众雪亮的眼睛里揉不进以权谋私的沙子。他把政治本色和廉政清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那是他的“生命”。
刘伦堂用热血与汗水,告诉人民群众什么是真正的基层共产党员。他用生命将情怀之真、谋事之实、办事之公写在了老鹳庙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而他那朴素又坚定的共产党员信仰之光,将继续照亮着未竟的事业。“老鹳鸟”飞走了,但基层党员之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