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大医有魂。医生对病人发自灵魂的爱,可以点燃病人心中的希望。
我的家族,世代为医,三百多年十代人上百个医生,从未接到一起投诉,也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过去,我觉得零投诉零纠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近年来,年轻的同行却隔三岔五问我:“这怎么可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的祖辈行医的时候,不仅给病人诊断、开药,还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用现在的话说叫“护理”。而现在,医生和护士分工明确,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每收治一个病人,前台负责挂号,医生负责手术,护士负责病情记录,结果导致“会治病的不管病人,管病人的又不会治病”,长此以往,矛盾自然多起来。所以我一直认为,医患矛盾首先是医生的问题。我们一家十代人都是做中医肛肠的,每代人都坚持一个原则:医生要看病,也要做护理,是医生,也是护士。我经常和孩子们说:“护理是医生最基本的职责,医生千万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刀吃遍天’的手术匠,那个‘匠’字,就那么一斤的东西,却连自己的口都糊不住。”
一年前,一位中年男子叩响了我办公室的门。他推着一架轮椅,上面坐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已有96岁高龄。
那男子告诉我,老父亲已经一周没大便了,而且高烧不退,去了很多家医院,都推来推去不给治。看着眼前这位老人,我想起了自己90多岁的父亲:如果他也病重,如果没人愿意医治,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当天下午,我就给老人安排手术。手术很成功,走出手术室,老人的儿子紧紧握着我的手,不停道谢,他知道,像这样的手术成功概率微乎其微。
古人常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生病本来就是一件不幸的事,很多人有病治不起,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住院的。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只有用真诚换真心,才能让医生真正成为一个救死扶伤、洗涤灵魂的职业。
我记得2013年秋天,有一位病人来到医院。他脾气很倔,动不动就发火。术后不久,他的患处突然开始出血。这种病术后出血的概率只有千分之几,而且与他同期的病患都未出现这种情况,他无奈地对我说:“运气太差了!”隔了几天,出血的情况并没好转。这下,他急了,朝我埋怨:“为什么又是我?”
于是,我立刻对他的饮食进行了排查,发现他每天都会吃蛋白粉。而术后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引起大便干结,导致患处出血。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他却立刻从病床上跳起来:“怎么可能是蛋白粉的问题!”他对我的多次劝告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眼见说不通,我就每天找他聊天,旁敲侧击地给他讲术后摄入蛋白粉的危害。
第四次出血后,倔强的他开始动摇了——病房床头的蛋白粉不见了,反而多了很多玉米、荞麦粥等粗粮。几天后,出血的症状消失了,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丁医生,之前语气不好,您别介意,我会认真听你的建议好好养病!”很快,他便康复出院。从此以后,他只要遇到有关保健品的食用问题,就会打电话来问我。
前几天,刚进医院,三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桩往事浮上了我的心头。5年前,一位风华正茂的孙姓少年不幸患上高位复杂性肛瘘,4年间奔波于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去年,少年找到了我。住院8个多月期间,喂稀饭、切水果、谈心……每天我都像照顾自己的孙子一样照顾他。可是,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他的父母亲来探病从来没有一起来过。
原来,他的父母亲在他生病前就离婚了。这个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不仅承受着由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还承受着因家庭破碎带来的心理痛苦。一年后的今天,当我和这家人再见面时,他的父母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丁院长,我们已经复婚了,我们都爱孩子,孩子身体已经完全康复,我们不能再让孩子心灵上受伤害了。我们复婚最该感谢的人是你,是你对孩子的好打动了我们。”
从治愈一个人到挽救一个家庭,是多么完美,又是多么幸福。每每想起这些,我便会再次坚定地认为:医生和患者间,从来就不该存在矛盾。(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院长 丁义山)(本报记者郑晋鸣整理)
记者手记
“服务到位了病人不会不讲理”
丁义山是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这次见面,他刚完成两场手术,手术帽都还没来得及摘。年过七旬的他依然奋战在肛肠疾病治疗第一线,为了减少病人的疼痛,他还经常徒手为他们清理患处。
治疗肛肠疾病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又脏又累的事,而丁家从事中医肛肠治疗三百多年,十代人、上百位医生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
更让记者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医患矛盾何时了”的社会之忧下,丁家人行医三百多年,竟没有一起投诉,上百位医生从未与患者发生任何医疗纠纷。
多次采访丁家人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背后,是十代人坚持着一个原则、一种理念的行医选择。
一个原则是:医生要看病,也要做护理。医生,也是护士。
很多医院一般都是医生开刀,护士换药,而丁家的传统则是谁开刀谁换药,医生在看病的同时,也悉心做着护理工作。
“医生对伤口的情况最了解,医生来做护理,更利于病人的康复,也最能增进与病人间的感情。不是看完病、动完手术就完了。”丁义山质朴的话语让人动容。
一种理念是:医患矛盾的主要责任在医生。
这话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有点偏颇。但从医生的口中讲出,让人肃然起敬。
“病人不懂医学,难免会有情绪,医生服务、沟通到位了,病人不会不讲理的。”他说,这是丁家从几百年前就认定的东西。(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