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头七,清角吹起,颔首泪滴。
走进鲁甸灾区,听着令人心碎的诉说,望着满目疮痍的震中,来的人无不动容。
然而,灾难面前,身处灾区的人们,同心戮力、共克时艰,不屈的精神又让人充满力量与希望。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生生不息。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正来自五千年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美德彰显出的伟大精神,照亮了灾区阴郁的天空,也支撑着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所有人。忠、勇、信、义——中华美德的这些底色在灾难中熠熠生辉。
忠于职守
43岁的周清顺是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岭家坡社小组长。鲁甸地震后,他带领村民抗震自救,连续工作。“他三天没有睡觉,一直带着村民搬运救灾物资。”周清顺的妻子说。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患有严重高血压、曾因脑出血做过手术的人是怎样熬过这三天三夜的。房屋倒塌,他的降压药被掩埋,周清顺5天没吃药。8月8日凌晨,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尽管专家们进行了连续23小时的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9日凌晨3点,周清顺离世。
王雪,昭通电视台记者,一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姑娘,受父亲熏陶,选择了新闻工作。地震发生后,父女两代新闻人坚守在报道一线。在父亲的带领下,王雪与栏目组马娟、黄景一行五人第一时间奔向灾区。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彻夜在震中采访报道。
被誉为“乌蒙铁军”的陆军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云南鲁甸抗震救灾队伍中,有18名昭通籍官兵的家遭遇了天灾,其中指挥连战士耿少熊家中两死一伤;二营部上等兵余才皓家中三死一伤;其余16名官兵家里也出现了亲人受伤、房屋倒塌等情况。18名官兵把家庭悲痛埋在心里,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毅然随部队加入到救灾的行列中。
勇往直前
刘加良,鲁甸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就是这个年逾五旬、1978年入伍的老兵,成为第一个到达震中的人。8月3日16点30分地震刚发生,他就挑选了45位“勇士”奔向震中龙头山镇。在震区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为了及时了解并上报灾情,他们勇往直前,沿着昭巧公路疾行,一路遇见从山上下来受伤的村民,一路走,一路帮。强震刚过,余震不断,到处是山体滑坡,落石砸伤了刘加良的小腿,他忍着剧痛,简单包扎就继续前行,不到两小时就到达震中。
这几天,抗震救灾英雄谢樵的名字传遍了中华大地。8月4日下午4时左右,90后战士谢樵所在的云南边防武警部队赶往震中小寨村抢险救灾,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挡住了部队去路。在暴雨中,谢樵主动请缨:“我就是来救人的,我水性好,我先来!”说着,他脱掉外衣,勇敢地向对岸游去。余震忽然袭来,一块块石头从山上坠落湖中,巨石激起巨大的浪花,形成深深的漩涡。谢樵被一块石头击中,他在水面奋力挣扎,但未能挡住汹涌的激流,渐渐地沉入水中。
英雄离去,但他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救灾的人们。8月6日中午,在打通通往红石岩堰塞湖抢险道路的工地现场,武警水电三支队的中尉罗政佩戴着“党员先锋队”的袖标,在坡度将近90度的滑坡体上指挥挖掘机作业。巨大的落石夹着沙土、带着尘烟滚滚而下,罗政神情镇定,从容不迫,他找准每次落石的间隙,用哨声和旗语向司机战友发出精确的指令,创造了提前完成任务的奇迹。
义不容辞
谢代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义士”。这位来自四川广元的救灾志愿者曾经14次深入不同的灾区,救出了多少人,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什么都挡不住我来灾区。只要你见过获救群众的眼神,一定跟我一样。”这次他与武警战士一起在震中甘家寨、营厂坡等村组援救受灾群众。“他救人很专业,我们跟他学了很多。”站在一旁的武警领导不住夸赞老谢。“我们救人都是用的土办法,但是很管用。”老谢一边比画,一边讲解各种情况下的救人技巧。老谢今年38岁,靠装修为生,至今孤身一人。结实的臂膀、黝黑的皮肤,一看就是位忠厚的手艺人。他每次来救灾的费用都是完全自理,这些年几乎把微薄的积蓄都用在救灾、公益等事情上。老谢还是个孝子,他说:“我每次来救灾花多少钱,回去一定要给我妈多少钱,不然我心里难受。”说到此处,这位铁打的汉子眼里有泪。
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一个8岁的孩子手捧父亲的遗像。鲁甸县乐红镇乐红村小学老师阳厚金为了救乡亲的孩子,抛下了自己年幼的孩子。
地震发生时,阳厚金正好路过龙头山镇翠屏村二家村民小组。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他跑进村民李友芝家里救出李友芝。当他返回房屋再次救人时,房屋轰然倒塌。
在乡亲们找到阳厚金时,他还紧紧地用身子护着李友芝5岁的外孙林志豪,孩子获救了,阳厚金却不幸遇难。由于有阳老师的保护,林志豪只受了轻伤。
信任无价
“你是来救灾的吗?”这是震后鲁甸县城出租车司机说的第一句话。只要是救灾人员,一律免费乘坐。回族司机马强现告诉记者,连续几天,没有一个人冒充救灾人员“蹭车”。“本地人坐车都主动给我车费,我不要,推都推不掉。”
地震灾区道路阻断,摩托车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些骑摩托的人大多是受灾农民,但听到是来救灾的人,都会主动将其带往目的地。如果谁要付费,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你们来帮我们,怎么能收你们的钱呢?”灾区的农民普遍收入微薄,几十元的汽油钱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少,但灾区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信任感,让他们竭尽全力帮助他人。
“信任真的很重要!”全国道德模范、新疆和田市残疾人工贸发展中心董事长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听到鲁甸地震的消息,从3000多公里外的和田来到灾区。他买来400公斤牛肉、30袋大米、250公斤清油,为灾区人民免费奉上可口地道的新疆抓饭。“暴恐分子就是想增加民族隔阂,可只要我们大家互相信任,他们就不会得逞。”阿不力孜表示,8月15日他还要带上四个年轻人来灾区,再给灾区各族兄弟做抓饭。(本报云南鲁甸8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吕慎 刘茜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