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来自山西的崔海云刚过完72岁生日,身为老年合唱团团长的她从未这么“隆重”地对待过自己。一向以满头银发为自豪的她竟买了黑色的假发,以便在演出中与团友们保持一致。像崔海云们一样,有数以万计的音乐爱好者在7月29日至8月4日于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里享受着合唱的魅力,体验着音乐的狂欢。
创办于1992年的中国国际合唱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合唱艺术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有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188支合唱团的近万名合唱爱好者热情参与。
合唱者的“自选市场”
本届合唱节共计举办122场(次)活动,通过设置丰富的节庆活动,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为广大合唱爱好者的“自选市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合唱爱好者在合唱节中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合唱活动。
与此同时,本届合唱节借鉴国际同类活动经验,其中高水平境内外合唱团演出的场次就达到了14场。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告诉记者:“全球成熟的国际合唱节,都是展演的多,比赛的少。比赛可以提高演唱水平,但展演更有利于交流和学习,也更有利于催生合唱新事物的产生,促进合唱事业的多元化发展。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增加展演比重对中国合唱的影响可谓深远,这是最让人高兴的一点。”
提升广场演出的艺术性
近年来,由广场舞引发的争议时常见诸报端,即使是在景山公园这样的公共休闲场所,高分贝的喇叭也让周围群众不胜其烦。但参加广场舞、合唱团的大爷大妈们,迫切需要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如何提升普通民众展示自我的艺术性,变群众齐唱为合唱,是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广场演出安排的重要因素。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精心策划了9场广场演出,派出专业指导老师为群众合唱团集中培训。这九场广场演出覆盖了大观园、金融街广场等北京中心城区多个主要街道和社区,成为北京城夏日狂欢的一景。
与此同时,一批国内外优秀合唱团也走进北京西城区8个社区与群众互动,并在7个主要城市广场举行9场广场联欢,通过这种走进社区、走进群众的具体活动,让举办地民众近距离欣赏合唱艺术。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参加本届合唱节的合唱团多为群众业余合唱团。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指挥孟大鹏表示,合唱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性。“我觉得水平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合唱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普通人,不以合唱谋生的人,也可以享受到音乐最高的境界,这是最有意思的事。”
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素不相识的合唱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各个团队之间以“合唱”为基础的交流沟通便显得分外珍贵。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贵州凯里学院阿仰欣合唱团是为数不多的原生态合唱团,虽然没有获得总冠军,但指导老师熊毅写下了满满一本的心得,“这次来参加合唱节,向高水平合唱团取经,收获很大。我们通过合唱节的舞台,展示了我们苗族的文化遗产。”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合唱魅力或在于此。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党组书记张云裳表示,“很多文化艺术形式对人的专业基础和身体条件要求较高,使参与有一定难度,但合唱者能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选择合适的声部,通过配合完成演出,这增加了人们的参演兴趣。中国国际合唱节与景山合唱节虽然都是比赛或展演制,但很多合唱团队都能参与到日常的惠民文化演出和活动中,做到学有所用,所以大家都争相参与。”(本报记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