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3日 星期日

    粮食隐性浪费何以根治

    李慧 张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03日   01 版)

        7月26日,本报一版刊发报道《粮食“隐性浪费”不容低估》,并配发评论《用全局思维解决粮食浪费》,深度关注粮食生产背后的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近300家网站在第一时间予以转载,不少专家在其博客中加以引用。来自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多位专家也对报道作出迅速反应。专家指出,加强粮食减损重在讲科学,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从传统储粮转向科学储粮

     

        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

     

        “收储是粮食减损的重要一环,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专门就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可见解决粮食隐性浪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

     

        谈到农民储粮,秦富担忧地说:“我们老家所在的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过去农民都使用地窖储粮,发霉、虫蚀、鼠害都给粮食带来大量损失。”

     

        秦富指出,实现从传统储粮向科学储粮的转变至关重要。在保证国家储备的基础上,要加大企业等社会储粮比例,通过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要加强粮食收储环节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民科学储粮知识的培训,减少农民储粮环节损失。

     

        “科学储粮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粮食局总工程师何毅介绍说,未来国家粮食局还将继续扩大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规模和范围,重点解决面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新型规模化农户的储粮试点。

     

        何毅建议,国家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从包粮运输转向散粮运输

     

        专家指出,运输方式也带来了大量粮食损耗。

     

        作为我国粮食运输的传统方法,包粮运输多以编织袋包装粮食进行运输;而现代化的集装箱散粮运输则是以集装箱的方式,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

     

        秦富分析说,传统的包粮运输正常损耗约为3‰,而用集装箱进行散粮运输,粮食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此,何毅表示认同:“我国粮食运输上与国外的主要差距主要体现在散粮运输比例低,包粮运输比例高。目前主要受铁路散粮车回空等问题制约,铁路散粮运输仅在东北地区境内开展,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推广,散粮不入关是制约散粮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

     

        何毅指出,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散粮入关班列试点运营,全国粮食“四散化”流通比例会逐步提高。

     

        “为了减少粮食长途运输中的损耗,我们应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储备任务。”秦富认为,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销区也应承担一定的储备任务。同时,要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粮食物流园区。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建议,对于原粮的运输要全面推行储、运、装、卸的“四散化”,包括采用散粮汽车、火车、船舶、集装箱等运输方式。加强主产区散粮收纳、发放设施及销区的铁路、港口散粮接卸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散粮公铁水联运,努力实现粮食运输的无缝连接。

     

    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

     

        专家指出,当前,减少粮食浪费离不开科技进步,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从根本上则是要靠改变管理理念,实现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

     

        “前不久,我们在河南专门就小麦收获中的浪费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宋洪远指出,我们发现使用不同的农机、收获时机不同、收获方式不同,带来的粮食损耗也不同。

     

        宋洪远分析说,比如小麦在九成熟的时候和全熟的情况下收割,损耗量是不同的,而使用收割机收割则比人工收割带来的损耗还要小。这说明,在粮食减损中要加强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专家表示,减损重在节粮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支持、科学规范管理,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的潜力空间很大,减损相当于增产。据初步测算,减少单位粮食损失的比较效益明显高于增产单位粮食,同时节省了耕地和水资源。

     

        “科学管理要贯穿在粮食减损的每一个环节。”何毅建议,未来,加强粮食产后节约减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共同参与。各级粮食部门尤其是基层粮食部门要把促进节粮减损工作作为粮食行政管理工作一项经常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同时,要加强节粮减损科学理念的定位和宣传,要从粮食生产、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全程加强节粮减损,形成合力。(本报记者 李 慧 本报通讯员 张 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