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骄阳,丝路采访团从敦煌出发,继续西行。7月27日和28日下午,车队先后抵达新疆的哈密和吐鲁番。在哈密和吐鲁番,我们短暂停歇,嗅着瓜果的浓浓香味,感受丝路绿洲文化。
绿洲,是人类战胜自然,在荒漠戈壁中开辟的片片沃土,这里形成了融农耕、草原以及商业文化为一体的具有西域风格的综合性绿洲文化。哈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交通要冲,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吐鲁番乃丝绸中路要冲,自两汉以来,就长期是中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很难想象,千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在茫茫戈壁中开辟出这片沃土。同行的经济学者、陕西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告诉记者,尽管这里天气炎热,气候干旱,但新疆境内的天山好比一座水库,调节着这里的水量,滋润着这片土地,“天山终年积雪,夏天雪水融化灌溉土地,还有当地人用智慧创造的‘坎儿井’也丰富着水源,使得此地物产丰富,瓜果等农产品品质优良”。
在哈密,“瓜以地名,地以瓜闻”,1698年哈密瓜被康熙皇帝赐名并作为贡瓜,如今哈密地区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哈密瓜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吐鲁番则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如今吐鲁番的葡萄总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在这两个城市,记者也着实体会到了当地人对瓜果的热爱。在哈密,当地人招待客人必先端出哈密瓜;在吐鲁番的乡间,家家种着葡萄、筑有酿房;走在路上,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哈密瓜节”“葡萄节”的标语横幅。
“这些节日活动,是特色产品搭台,唱经济的戏、文化的戏。”张宝通说。拿哈密来说,哈密虽然被戈壁、沙漠占了一半,但它却是布满矿藏的“聚宝盆”。这里有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铁矿、盐矿资源也很丰富。近年来,哈密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有色金属、风能、太阳能等优势资源逐步开发利用,一大批企业先后入驻,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每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哈密的名气越来越大,来这里旅游的人也变多了,今年前4个月,哈密地区旅游业各项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古丝路打通了中原和西域,也将沿途的一个个绿洲城市串联起来”,在饭桌上,我们吃着由哈密瓜、葡萄干、杏干、核桃仁等材料炒制而成的“哈密什锦”,甜在心里,继续听张宝通讲述丝路绿洲美好的前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让具备了特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新疆,站在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前沿。目前,新疆正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有着丰富能源和农产品资源的哈密、吐鲁番等绿洲城市,也正借此发展契机,突破技术障碍,努力实现传统绿洲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跨越发展。”
(本报吐鲁番7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方莉 周龙 王瑟)
(更多内容见光明网首页全媒体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