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文化学者和教育学家将乡村小学比作“嵌入村落中的国家”,指乡村学校作为宣教之地与村落日常生活的隔阂与疏离。但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西藏当雄乌玛塘乡巴嘎村的乌玛塘第二中心小学,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千百年来,雪山脚下的百姓以放牧为生,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在水草肥美之处扎下帐篷。近些年,由于冬虫夏草的热销,这里的牧民有了另外一项经济来源——挖虫草。高原冰雪消融之际,全村老少会聚集到一起,商讨当年挖虫草的具体时间。由于学生是每个家庭主要的劳动力,学校也配合采摘虫草的季节放假,假期的起止时间根据当年虫草采挖的情况,由村民集体决定。
赛马是当地牧民的重要活动。每个周三的早晨,附近村落的男人们相聚在学校门前的草场上纵横驰骋,成为一道景观。但这一度让六年级班主任格桑多吉老师很苦恼——班上的几个男孩经常为了赛马请假或旷课。最终,在学习成绩和特长发展之间,他做了一定妥协——对于赛马天赋极高的孩子,默许他们定期参加赛马活动。
这里的孩子在学校要学习三种语言:藏语、汉语和英语。藏语和汉语从一年级学起,英语从三年级学起。数学、思想品德、科学等都是必修课,除此之外,美术、音乐、体育、信息、劳动等素质教育课程非常齐全。学校正在进行耗资1600万元的改扩建工程,崭新的教学楼、宿舍、食堂即将启用,特别是有塑胶跑道的操场,让我们觉得这里与任何一个城市小学别无二致。
“贴地前行”,这是高原儿女挖虫草特有的姿势,也是当地乡村教育给我们的直接观感——它根植于这片土地之上,是面向乡村的教育,面向藏族的教育。这一切,得益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其孕育的独特民族文化。当然,这些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