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河北的西辽河,与发源于吉林的东辽河,在铁岭境内汇合后一路向南,在辽宁盘锦入海,成就了世界最大的苇海湿地。每年四五月份,群生的翅碱蓬长出地面,逐渐由绿变红,红色地毯铺展在连绵百里的海滩上,蔚为壮观。
地处辽河三角洲湿地内的红海滩风景区,总面积20余万亩。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所长孙德超告诉记者,这里浸润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在探明翅碱蓬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机制与植被修复技术研究,共修复退化受损翅碱蓬湿地、退海滩涂裸地9000多亩,使这片神奇的红海滩更红、更美。
“救命草”全军覆没
翅碱蓬为噬盐草本植物,因此成为由陆地向海滩深处进军的先锋植物。翅碱蓬密密麻麻簇拥在一起,绵延百里地铺排在蔚蓝色的海边,其壮美奇丽令人震撼。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据不完全统计,栖息在红海滩的国家一、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就有30多种,其中世界珍稀鸟类黑嘴鸥占全球数量的40%以上。
除了观赏性,翅碱蓬还有食用性和药用性。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食不果腹的人们许多患上水肿病,渔民采集碱蓬草的籽、叶、茎,掺着玉米面蒸出红草馍馍,渡过了难关。
然而,这种“救命草”2001年左右却陷入了全军覆没的险境。“一场大雨过后,我早晨起来给鸽子喂食,看到了梦魇般的一幕:翅碱蓬整片整片倒在海水里,枯黄替代了殷红,整个海滩一片死寂。”保护区滩海管理站饲养员刘子向说,翅碱蓬不明原因的死亡让许多地方成了裸滩。
整个辽宁,都为红海滩的突然消亡而震惊。盘锦湿地科学研究所临危受命,同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作,就翅碱蓬大面积死亡原因及修复进行专题攻关。
红海滩何以消失?
湿地研究所拥有科技人员50多人,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国家轻工业部芦苇科学研究所,2004年经盘锦市人民政府批准加挂了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牌匾。
红海滩面临的生死存亡考验,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潜能。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忍受数不清的蚊虫叮咬,他们终于探明了翅碱蓬死亡的原因。干旱少雨引起土壤和海水含盐量增加,超过了翅碱蓬生长的耐盐极限,而近海水资源淡化使芦苇植物侵占了翅碱蓬的生存空间,导致其群落锐减。
湿地研究所专家刘树告诉记者,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使得1999年以后超过30℃的高温天气出现在了6月,而且高温天数都在20天以上,此时正是翅碱蓬的营养生长期。高温、少雨、盐分过高加速了翅碱蓬的死亡。这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因为翅碱蓬是靠种子繁殖的一年生植物,此时的翅碱蓬没有进入生殖生长期,不能产生种子,使得相应的区域只能靠海水携带的非常有限的种子进行繁殖,所以第二年会出现裸滩。
“另外,海滩上筑堤修坝、人工捕捞、踩踏也对翅碱蓬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刘树说。
五味良药重现红海滩
为了让红海滩重现生机,科研人员依据前期调研,制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从改变翅碱蓬的生存环境入手,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二是从种质上提高翅碱蓬本身的抗逆性,使之适合环境条件。
依据这样的原则,科研人员开出了五味药方:一是挖掘淡水资源,降低土壤盐分,通过淡水压盐、洗盐,使盐分降到翅碱蓬的耐盐极限以下。二是适量施肥增加土壤肥力,进行营养施肥,可改善翅碱蓬生长的营养条件,使株高增加50%左右。三是培育抗盐新品种,科研人员从吉林、山东、新疆等地搜集引进了翅碱蓬种子,为培育抗盐、抗旱等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供了种质基础。四是降滩播种,通过降低滩涂高度以水压盐,将积聚地表的盐分带走。五是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在自然保护区内严禁人为捕捞踩踏,确保翅碱蓬种子有序繁殖。
经过不懈努力,红海滩重现生机。“2013美丽中国·魅力湿地”评选,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称号。78公里海岸线,总面积近9万亩,翅碱蓬草地毯一样铺陈着,红海滩盛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赵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