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袁于飞23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1日、7月22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连续进行两次下潜,拍摄到多种海底巨型底栖生物和富钴结壳高清视像资料,采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样品。其中一块岩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取得的单块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海山岩石样品,这表明“蛟龙号”在海底不仅可以抓取简单物品,还可以开展承重较大的功能作业。
据介绍,在21日的下潜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作为科学家代表,随“蛟龙号”的主驾驶下潜。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
报 纸 | ![]() |
杂 志 | ![]() |
本报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袁于飞23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1日、7月22日,“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连续进行两次下潜,拍摄到多种海底巨型底栖生物和富钴结壳高清视像资料,采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样品。其中一块岩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取得的单块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海山岩石样品,这表明“蛟龙号”在海底不仅可以抓取简单物品,还可以开展承重较大的功能作业。
据介绍,在21日的下潜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作为科学家代表,随“蛟龙号”的主驾驶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