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李 群(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海洋经济是青岛西海岸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创新驱动的突破口和主引擎。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支撑是要利用好蓝色硅谷等平台所创造的海洋科技力量。
今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目标方向是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劲、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人才聚集、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突出的海洋经济新区,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新发展、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这是自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青岛城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青岛的发展由此有了更新的起点、更高的平台,也拥有了更光荣的使命。
新区应当怎么建、怎么干?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我理解,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把海洋经济作为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创新驱动的突破口和主引擎,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起到领头雁作用。
1、科学规划新区经济布局
规划是城市最大的资源。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我在工作中对此深有体会,始终高度重视规划工作。西海岸新区之所以能提升到今天的地位,正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对青岛全域空间进行战略规划和布局的结果。今后推进新区建设发展,还是要把规划摆在优先位置,在空间上实现科学合理布局。
青岛城市发展下一步应当怎样规划?怎样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继续拓展、深化?青岛胶州湾东岸老城区空间已经基本饱和,人口密度过大、产业升级受阻、功能释放受限,既有空间已经成为青岛城市跃升的“天花板”,必须全面突破这个空间困局。而且,青岛被确定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也迫切需要在空间布局上进行相应调整,有效整合利用陆海资源,释放发展活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邀请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水平规划设计机构和吴良镛、刘太格等规划大师,对青岛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了深入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青岛首个城乡全域统筹的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在全市城乡实行“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其中,“三城联动”就是以胶州湾为核心,打造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而三大主城区的产业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转调创”转方式、调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步伐,构建“蓝色、高端、新兴”的海洋产业新体系。因此,我们确定三大主城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蓝色经济,方法是陆海统筹,重点是规划建设蓝色硅谷、西海岸、红岛经济区“一谷两区”三大海洋产业功能区,目标是建设海洋经济领军城市进而打造成为海洋强国战略重要支点。
这样一来,西海岸在青岛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既是青岛的主城区,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青岛西海岸新区拥有陆域面积约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发展经济,首先需要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同质竞争、重复建设,实现空间、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最优化。
2012年底青岛顺利实施了青岛西海岸行政区划调整,将原黄岛区和原胶南市两个行政区整合设立新的黄岛区,为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合理分布经济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次新区总体方案,明确了对新区的“五个定位”: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围绕承接落实“五个定位”,我们重点规划建设“八大功能区”,作为新区开发开放的主战场,同时为海洋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打造新平台: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产业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率先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经济功能从制造向创新提升,城市功能从以产业为主向产城融合提升。加强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推进建设中韩和中日创新产业园。
前湾保税港区。发挥口岸与保税功能叠加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产业,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形成区域性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中心,并向自由贸易港区方向发展。
董家口循环经济区。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由海到陆依次布局港口、物流业、制造业、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的现代化新港城。
中德生态园。加强与德国的合作,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产业生态园区、生态企业聚集区、生态技术研发区和宜居生态示范区。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依托古镇口军港和航母基地建设,构建军政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打造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战略保障基地。
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庆、会展会议等活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建设。
国际旅游度假区。依托凤凰岛、唐岛湾等景区,整合滨海旅游资源,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旅游度假目的地。
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实施试验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优化创业环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级品牌试验区。
2、领航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海岸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青岛是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多个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的涉海两院院士,承担了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0%的海洋科研项目。
如何进一步放大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特别是加快把这一优势转化成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2011年3月,《青岛日报》刊登的“全面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加快推动青岛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篇文章针对青岛海洋科研优势,提出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概念。我感到,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正是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的目标方向。我安排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自己也多次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蓝色硅谷进入决策并最终“落地”。2012年2月,《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各项规划建设和科研项目引进随之加快展开。目前,蓝色硅谷已经成为全市海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平台,已经聚集了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考船、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西海岸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最为核心的支撑,就是运用利用好蓝色硅谷等所创造的海洋科技力量。为此,我们应当下功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以西海岸新区为载体,放大青岛海洋科学城和蓝色硅谷科技创新孵化、资源要素集聚优势,突破一批海洋科技核心技术,孵化一批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把新区打造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搭建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在2013年青岛市“两会”期间,有海洋科技专家向我反映,青岛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还需提高,存在“城内开花城外香”的现象。这个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在研究和部署西海岸新区创新战略时,我们突出了其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功能,重点推进生态智慧城等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信息服务网络,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
加强海洋领域协同创新。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激活创新基因、寻找创新突破点的必然途径。我在调研中了解到,青岛的海洋科研资源彼此之间的协同性还不够,研发力量缺乏有效整合,这对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制约。西海岸新区的一大优势是产业基础好,在这里有条件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各方面的涉海创新资源,走好协同创新之路。我们应当积极打造市场导向、协同集成、优势互补的创新模式,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施人才支撑战略。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那一天,我到青岛西海岸的斋堂岛调研“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时深有感触。三年前中科院院士曾恒一来到这里,利用掌握的科技成果,开始建设国内首批海洋能可再生资源示范工程。目前我国首台100千瓦潮流能发电装置和10千瓦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已经成功安装,斋堂岛成为我国北方首个使用海洋能供电的海岛。这使我感到,支撑新区发展的是人才,我们必须面向海内外广揽高端人才,搭建好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好海洋人才市场,优化好人才发展环境,把西海岸新区建设成为引智示范区、海洋人才特区。
3、打造海洋产业新高地
经济强不强、优不优,关键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对于西海岸新区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打造海洋经济升级版至关重要。
去年,山东省委每位常委同志牵头一个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我着眼蓝色经济区建设,选择了“培植海洋优势产业”这个课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对青岛海洋产业的现状、优势、机遇以及存在的不足有了细致了解,对下一步发展的目标、路径、举措、政策做到了心中有数,而且对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全市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强市,海洋三次产业实力都比较强,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海工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就拿海水淡化来说,青岛已经建成我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每天可淡化海水10万吨,占全国日产能力的5%以上;预计到2020年,青岛占国内海水淡化装备市场份额将达到35%。海水淡化产业只是青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青岛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780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317亿元,年均增长20%多,远超GDP的增速,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而青岛西海岸新区则是全市海洋经济当之无愧的“领头雁”。2013年,新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7.5%;港口航运、船舶海工、海洋生物等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居于领先地位,比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集聚规模以上海洋生物医药企业23家,海藻综合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规模的2/3以上,其中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
立足已有良好产业基础,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加快构建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海洋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海洋新兴和高端产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海洋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以技术突破为先导,加快走向高新化、高端化。新区海洋制造业也在持续注入新技术活力,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已经自主设计和研发制造了国内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国内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亚洲最大的深海油气平台、世界最大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等重大装备产品。今后新区将力争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改造提升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等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在这些领域形成一批重大装备和拳头产品。
突破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现代服务业居于海洋产业链的高端,是当前海洋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青岛西海岸新区坐拥两大亿吨港口,山、海、岛、礁、滩等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辐射能力强,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条件好、潜力大。立足这些本土优势,新区海洋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壮大港口航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和海洋公共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就业机构、投资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带动提升海洋经济质量和效益。
高水平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我曾看到一份关于海洋食物资源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海洋蕴含着富饶的食物资源,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海水养殖的亩效益是粮田的10倍,被称为“一亩海水十亩田”。看后我感到,用好青岛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粮仓”,是一件很有价值和前景的事。西海岸新区拥有的海域、岸线均占全市的40%,海岛占全市的60%,在建设“蓝色粮仓”上大有可为。现在我市建设“蓝色粮仓”实施意见已经出台,新区将加快扩建远洋船队,建设远洋渔业基地、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和深加工基地,争取形成区域性水产品交易和价格中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新区之“新”的题中之意。西海岸新区有责任、有条件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加强探索、先行先试,这既是完成国家改革试点任务的需要,也是新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需要。
2013年底,在研究青岛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文件时,我们把“重点功能区改革创新”单独作为一部分来写,明确提出了“重点功能区是全市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西海岸新区已获批为国家级新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和担当,更加自觉地推动新区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支撑发展新机制,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在行政体制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军民融合机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发展创新等方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