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甘肃农业大学有一片60亩的果园产量极低,当时甘肃农大的教师、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任继周提出将它作为草地农业试验田。在那个年代,任继周的想法一“见光”就“死”了。
1981年,甘肃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采取草地农业的思路,农民收入翻倍。随后,任继周在国内建立了首批5个草地农业试验站。
2014年4月,《甘肃省草地农业发展试点方案》出台,计划到2015年底,4个试点县种草面积达到323万亩。“我很高兴,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草地农业在局部地区初步实现,我的梦想是能看到草地农业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任继周对记者说。
遭遇草地资源危机
“古老的华夏文化,经历了由原始草地农业到耕地农业的转变。现今,新型草地农业应该回归了。近年来,‘三农’‘三牧’已成为草业和农业整体的重大危机。我呼吁扭转观念,打破‘以粮为纲’的思维模式,发展新型草地农业。”2014年初,任继周院士再次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呼吁发展草地农业的重要性。
发展草地农业,是任继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观点,但是传统“以粮为纲”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草地农业一直被遏制。目前,草地农业以及我国天然草原的状况如何?任继周眉头紧锁:“几十年来,我亲眼看着我们的草原一天天衰败下去,达到历史的低谷。草地资源在耕地农业的重压之下不堪重负。直到今天,90%的草原仍然没有脱离退化的轨迹。”
“你知道现在的牛羊吃什么吗?”任继周感叹,“吃粮食,玉米比小麦贵,而且渠道不畅,许多饲料公司已经改用小麦代替玉米配合饲料了。这太可怕了!”我国目前一年的粮食产量有6亿吨,满足人们吃饭的只需要2亿吨,而家畜的饲料却要依靠进口。5年来,单玉米进口数量就翻了104倍。近30年来,国人的食物结构变了。随着口粮的需求下降,畜产品大量上升,饲料需求大增。土地的负担太重了,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结果水土流失,水体普遍污染,农产品残毒无处不在,威胁食物安全。
面对这病入膏肓的耕地农业,任继周开出的药方是“发展草地农业”,种草和种粮轮作,五年一轮回。“甘肃省想大力发展畜牧业、草地农业的想法与任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甘肃省农牧厅副巡视员曹藏虎说。
《甘肃省草地农业发展试点方案》提出,甘肃省草地农业发展试点工作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严格按照“粮草兼顾、牧草和秸秆利用并重、草畜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人工种草,加快秸秆转化利用,推动传统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促使农业结构更加优化、种地养地矛盾有效缓解、农业系统环境效应明显改善,推动全省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甘肃省以突出人工种草、加快草产业开发、做优草地农业为任务,选择陇东环县、南部临夏县、中部会宁县、河西古浪县开展试点。
“种田一亩收三百,种草一亩得一千”
“《方案》出台3个半月来,进展很顺利。”甘肃省农牧厅畜牧处处长豆卫说,“截至目前,各试点县具体实施方案已制定完毕,资金已经到位,农民贷款积极性很高。”曹藏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甘肃会宁等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的干旱地区,种一亩小麦一年只能收200~300斤,收入只有300元左右。而发展畜牧业,种一亩草却能让农民收入上千元。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杨惠敏,2006年进入庆阳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工作。7年来,当地农民观念的改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农民认为土地就应该主产粮食,现在他们可以接受在农田中种草。因为草田轮作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草还可以喂养家畜。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改善了环境。”
在此次方案的试点县之一的环县,正值夏季牧场开放。今年降雨量大,草长得很茂盛。农民把羊群赶进牧场,放眼望去,好似绿色的地毯上镶嵌着朵朵白花。
《方案》对环县的具体要求是要充分发挥种草面积大、“三荒地”多、养羊基础条件好的优势,着力推进三元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积极探索陇东地区草畜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环县畜牧局局长米双德说:“环县是半农半牧区,拥有858万亩草原,目前将草场划分为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采取轮封轮牧的放牧模式。为配合《方案》的实施,畜牧局正积极改良羊的品种、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充分利用玉米秸秆、加强对草原的管护,探索草畜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目前,甘肃省发展舍饲养羊的60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正在全县范围内各乡镇建设养殖小区;县财政拿出两千万元专门扶持发展草地农业,拿出600万元购买100台玉米秸秆青储机械。
任继周表示,在我国,经过试验草—粮轮作、草—果轮作、草—烟轮作等土地利用体统,可以建成大量的栽培草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些栽培草地实施割草或轮牧,经济成效显著。不但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总产量增加,也可以使草地畜牧业蓬勃发展起来。这种现代化混合农业至今仍盛行于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