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9日 星期六

    名家风采

    杨景芝:每个孩子都有绘画潜力

    作者:艾莉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9日 12版)

        辉柏嘉2014“天生就是小画家”绘画比赛启动仪式,日前在京举行,这是德国辉柏嘉公司连续三年举办此类活动。曾任终审评委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杨景芝教授,对主办方提出的“天生就是小画家”的理念十分认同,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绘画潜力,儿童美术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存在的自发性和主动性,用激活的方法启迪孩子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个性,提高审美素养。

        杨景芝1960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师从卫天霖、吴冠中先生。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中国中小学美术》副主编,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培训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从直觉到理性——青少年艺术发展中的转型教育》等。她最大的贡献是敢于对国内外美术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儿童的写实能力不是九岁才具备,有的孩子在六七岁就可以写生。她认为儿童写生教学与美术专业教学不同,儿童写生主要依靠直觉进行,并不需要给儿童讲过多的知识束缚他们,只要认真启发,帮助儿童分析对象特征,激发儿童的表现欲望,增强他们自己大胆果断的自信心,儿童就能自己画并迅速提高能力。因此,不要用成人的认识教他怎样画,而应引导他们学会怎样自己去表现。并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针对不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教学实验,从而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儿童造型能力发展的经验。1986年北京市少年宫举办“家长学校系列讲座”,开始把她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

        “我的女儿就是我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杨老师快言快语地介绍她女儿: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北京服装学院的副教授,女儿一直在她的关注下顺利成长。她说:“儿童十岁以前,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要给他自信,让他学会创造性地画。成人过多的干预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压制他们发展创造能力。不能认为学绘画只有先打好基本功才能搞创作,造型基础与绘画创作应同时进行。”

        谈到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杨老师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儿童绘画技能提高比较大,忧的是教学中模仿成人绘画现象依然太多,我们应强调保护“儿童原生态绘画”,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发现美并表现出来。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孩子们画的画都像卡通画、简笔画,教学仍以模仿为主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对于青少年转型期绘画问题,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儿童11岁后便进入绘画的低谷期,不再有创造能力。但通过教学实践,她发现在这个年龄段出现这种现象是教育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自身有问题,只要注意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适时引导帮助他们完成由童年向成年转变,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转型期,即使他们长大不学美术专业,绘画对他们的发展也十分有利。杨老师拿出一本画册,指着一个漂亮女孩介绍说,这女孩叫接文婷,是学数学的,现在香港科技大。她考大学口试时拿着自己的画用英语讲数学与艺术的关系,让考官大为折服。入学后,她被同学选为宣传部长,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大家服务,搞宣传出壁报,很受大家欢迎。她说:“美术教育在人的智力发展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绘画又是一种视觉情感表达,对人的情商发展和完善大有裨益。再者,美术教育对人的修养和品格的形成也很有帮助,比如专注力、坚持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品格人才,而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得一技之长。”

        目前有一些家长让孩子学画带有某种盲目性和功利性。杨老师认为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她特别赞赏辉柏嘉能开设亲子课堂“和孩子一起找快乐”,通过互动方式,让家长体会到绘画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快乐,明白儿童绘画的重要性,了解儿童绘画所带来的创造力发展,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可以替代的。让家长与孩子在共同体验绘画乐趣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真正拥有快乐的童年。

        杨老师认为儿童绘画不能仅仅用“像”还是“不像”来评价。她评价儿童画的标准第一是看神韵,第二是看意境。她说:“我看过一幅名为《礼拜的行列》的外国儿童画,整幅画非常有美感。”她认为儿童绘画只要画面具有美感就有欣赏价值。这是很多著名画家向儿童绘画学习的原因所在。第三是画的寓意,南京青奥会举办的青少年儿童绘画大赛上,有一幅名为《真正的冠军》的作品是澳大利亚一个12岁的孩子创作的,画的是游泳比赛的冠亚军选手隔着赛道的绳子拉着手互相祝贺,表现了比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深刻寓意。第四是画面情趣是否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当前市场经济下的流行文化包围着孩子们,这对他们的成长并不利,很多孩子画卡通画美少女,模仿那些世俗趣味的形象。杨老师主张孩子的第一口奶要吃好,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感受什么是高雅艺术。她说:“儿童绘画兴趣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培养,但更重视孩子自己的意愿不能强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儿童素质发展的目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