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3日 星期日

    新乡贤·新乡村

    从县官到村官到乡贤

    ——余茂法辞官回乡保护古村落的故事

    刘伟 严红枫 叶辉 裘浙锋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3日   04 版)

        对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原绍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茂法来说,2012年4月12日是一个使他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他官降3级,从县官降为村官,成为该县稽东镇冢斜村党支部书记。

        是犯错误受处分?是组织决定?都不是,那是他自己的一次“艰难”选择——用他妻子的话说,是“自讨苦吃”的选择。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的,是9年来让他魂牵梦萦的古村落保护。

        2012年,余茂法57岁,本届人大任期结束。作为从冢斜这个山村走出去的精英,余茂法是村里的骄傲,他从组织部、劳动局、水利局一路走来,2007年当选县人大副主任。对家乡的亲情乡情使他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

        2003年,冢斜村决定续修中断了80年的家谱。经发动全村村民查找,村里仅存一部家谱被找到。遗憾的是,12卷的家谱缺失了一卷。

        于是冢斜村发动所有外地乡贤到各地查找。终于,好消息传来,一位乡贤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一部,但也散失了一卷,而冢斜的这一部恰好弥补了它的缺失。《余氏宗族家谱》得以完璧。余茂法和曾任副镇长的余生木等几位退休回乡的乡贤和村干部一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让《余氏家族宗谱》重新出版。

        一部家谱,把冢斜村的乡贤拢在了一起,同时也把余茂法的心牵向这个村。他发现,冢斜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里明清建筑遍布,全村256户,竟有200多间房屋属于古建筑。

        然而这些古建筑多已破败不堪,濒临倒塌。他开始发动乡贤保护古建筑,并着手申报了余氏老台门、永兴恭祠堂等5个文保点。他的努力很快得到回报:冢斜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得到批准,冢斜村由此成为绍兴县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看着这“唯一”的牌子,余茂法在欣慰的同时也生出深深的忧虑:他看到一些农民把老屋推倒建新房,这些古建筑如果不抢救,很快就会消失。牌子只是保护的开始,古村保护的路还很长。冢斜集体经济空白,如何持续保护是一个难题。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批准引起当时绍兴县领导的高度重视,2012年,该县决定,将冢斜从车村分离出来独立成村。问题随之出现:谁来担任村支部书记?

        余茂法开始为此奔波,动员在外企业家回村,找了几个乡贤都没成功。就在余茂法为冢斜村支书人选奔波时,冢斜一些退休回乡的乡贤和村干部暗中合计,联名上书县委县政府,要求让余茂法回乡当书记。

        余茂法万没想到,绕来绕去,竟把自己给绕进去了。那几天,他思想斗争激烈。县官回乡当村官,面子往哪里搁?得知他即将退下,多家企业找他,希望他去任职,许以高薪,他拒绝了,他无意金钱。可家乡的古建筑确实需要保护!反复思考,最后他作出了平生最艰难的一次抉择:苦几年,先把古村保护好,慢慢寻找接班人,然后自己抽身。

        一到冢斜,余茂法开始整治环境,清除脏乱差,改变乱搭、乱建、乱堆、乱扔现象;整治村风村貌,组织编制指导冢斜村发展的《冢斜古村保护与开发详细规划》和《冢斜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区总体规划》,推进古民居的保护和维修;实施永兴公祠的文化布置,推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修复大小西岭古道,改造升级村民饮用水等民生工程。

        两年时间,余茂法完成了从乡贤到乡绅的身份嬗变。他发动村民和乡贤募集资金1500万元,村里200多间古建筑已修复150多间,冢斜村风村貌大变,环境改造,古道修复,管线入地,办公楼耸起……困难比预想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局面打开了。旅游业因此兴起,农家乐也开始办起来了。

        冢斜村的凝聚力提高了,余茂法成了名人,村民对这个村支书很满意。(本报记者 刘伟 严红枫 叶辉 绍兴日报记者 裘浙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