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曾是江苏省徐州黄河故道沿线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重走黄河故道,记者却发现两岸山清水秀、小楼精致、良田成片……是什么原因让昔日的“贫困带”成了今天的“黄金带”?
“过去黄河故道沿线村庄占地大、工矿废弃地多,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如今,徐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曾经的经济发展洼地已经成为苏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说。
高标准厂房建设“上天入地”
丰县是黄河故道流经江苏的最上游,也是这次开发治理的起点。这个曾经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却连续5年荣膺“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县”称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县推广了高标准厂房建设。
记者算了一笔账,容积率按照0.9计算,建设单层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需占地500亩,而建设四层高标准厂房只需占地280亩,可节约土地220亩。
除了能节约土地,建设高标准厂房还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政府将高标准厂房建好后,直接以低廉的价格租给我们。以我租的二层厂房为例,一年下来租金才18万元。要是自己建厂房,不仅跑手续很麻烦,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每年光还银行贷款的利息钱都比租金贵得多。”新迪机电总经理迟松雷说。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仅可以向上要空间,还可以向下求突破。位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厂区地下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成为企业仓储、停车、配套设施及人防安全的重要区域。
工矿废弃地复垦“变废为宝”
在邳州、铜山、贾汪、沛县等地,往日无人问津的工矿废弃地,如今却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风水宝地”。
走进邳州市邹庄镇呦山村,记者看到,一片片梯田错落有致,300多亩大豆、绿豆长势喜人。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建筑用石灰岩开采废地。
在铜山区吕梁山风景区,一块平整开阔的石子地面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若不是当地百姓介绍,记者很难想到这里曾经是采坑遍布、险石林立的废弃矿山。
沛县则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开展了“矿地统筹”工作方法,成功复垦了两万亩采煤塌陷地、建设了江苏省省级湿地——安国湿地生态工程,还在采煤塌陷地上建成了年发电量1700万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项目。
村庄土地综合整治“城乡统筹”
2012年年底,睢宁县姚集镇石碑村443户居民喜迁新居,告别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居住环境。
早在2011年,睢宁县就开始探索黄河故道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通过拆迁复垦零散村、偏僻村、空心村,先后建成了多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后,由于土地利用效率高,仅石碑村、官路片两个居住点就新增耕地3000余亩。
村庄土地综合整治不仅实现了集中居住,还实现了集中生产。睢宁县建设了规模化连片农田,将土地统一流转给大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由合作社实行托管服务。
据60岁的农民薛子强介绍,土地流转后,“光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就能拿到近千元,再加上我在这边拾掇,一季水稻下来,也能赚个五六千元,比自己种地划算。”薛子强说。
有专家表示,今年9月1日,我国首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将正式实施,而徐州的做法,无疑为落实这一规定提供了经验借鉴。(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