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新展大观

    带着拉丁美洲的颜色归来

    ——瓜亚萨明绘画作品展一瞥

    李韵 雷宇宸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5日   09 版)
    作品《花卉:伞树》
    作品《蓝色调的母子》 瓜亚萨明基金会供图

        从6月17日起,走进首都博物馆,观众将有机会欣赏到一位拉丁美洲美术界卓越代表的近百幅经典画作。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是代表着厄瓜多尔甚至整个拉丁美洲艺术辉煌成就的杰出艺术家。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是陌生的,但在厄瓜多尔,他的声誉如同齐白石、张大千之于中国。

        瓜亚萨明一生留下了5000多幅作品,形式多样,油画、壁画、版画、雕刻等均有涉猎,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变。本次“瓜亚萨明:拉丁美洲的颜色”绘画作品展以油画、素描、速写、纸板钢笔画和水彩画为主,其中油画三部曲系列“哭泣之路”“愤怒的时光”和“温柔”最为著名。

        “哭泣之路”系列由103幅作品组成,展示了生活在南美国家特别是安第斯高原国家的居民的文化习俗、宗教传统、身份认同和他们的喜怒哀乐,该系列是1946年至1952年间瓜亚萨明游历秘鲁、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等南美各国途中创作的作品。每一幅画都在讲述一个独立而又哀婉的故事,这些画作色彩以暗红和黑色为主,色调阴郁。《黑人儿童》刻画了一个裸体黑人女孩,她盘腿端坐在地上,粗大的指节和紧绷的肌肉,紧闭的双唇与茫然无助的眼神,画家用形体与神态的对比刻画出一个底层孩子的苦难童年;而另一幅作品中,一个闭着眼睛毫无生机的孩子被一对夫妇紧紧簇拥着,两人静静相拥,默默无语,标题《饥饿》为画中人的情状做了注释。站在展厅中,观众的心绪会被这些颇为沉重的画面牵引着,不由自主地陷入瓜亚萨明精心设计的压抑氛围里。但同时,又有一种力量不断冲撞着观众的心扉——那就是瓜亚萨明在为“哭泣的”人们振臂呼喊。

        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地接二连三地爆发武装冲突,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促使瓜亚萨明以笔代剑,向整个世界宣扬他的和平主张。“愤怒的时光”则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独裁、暴力和战争的厌恶。他笔下面目扭曲溅满鲜血的《游击战士》,低头沉思放弃挣扎的《犹太人面孔》……生命消逝、人性泯灭,向观众诉说着战争中弥漫的绝望,谴责着人类之间的残酷暴行。这些画作所呈现出的无奈、痛苦、愤怒如此强烈,以至于尽管展厅中使用了柔和的灯光,也无法削弱它半分。

        与前两个系列相比,“温柔”系列则多了一份和谐、美好和平静。这个主题是瓜亚萨明为自己的母亲所作,也是他献给世界上所有母亲的礼物,因此他称这一系列作品为“只要我活着,我将永远记得你”。这一系列中,瓜亚萨明一改阴郁厚重的色彩,以清新而明亮的颜色传递出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美丽和对和平世界的渴望。在《蓝色调的母子》中,儿子张开双臂,欲将其母轻揽入怀。虽然两人脸上几乎没有表情,但整幅画作的蓝色柔和背景给予观众的感觉,却是安宁祥和,舒适坦然。

        瓜亚萨明,1919年出生于厄瓜多尔的贫寒家庭。他从小酷爱画画,一直梦想着成为画家。幼时的贫苦和劳作,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充满了悲悯与关切,并将强烈的情感化作创作的源泉,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真实生活进行诉说与呐喊。“我的绘画是为了使人伤痛,为了刺痛和敲醒人们的心灵,为了展现一群人为对抗另一群人而做的事情。”瓜亚萨明如是说。20世纪60年代初,他曾顶着世界范围内的反华浪潮毅然来我国进行访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今天,瓜亚萨明带着拉丁美洲的颜色再次来到中国。正如他所说:“我终会回来,为我亮着灯。”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文化盛宴,更是厄瓜多尔与中国两国人民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展览将持续到7月13日。(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雷宇宸)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