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逃生皮带、火灾逃生绳、自动售衣机、新型香烟盒…谁能想到,这些都是一名三本院校的学生发明的。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文华学院2010级自动化专业学生何良明,捧着自己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学校实施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其成才。”文华学院院长刘献君说,11年来,学校坚持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
帮学生挖潜能
在文华学院,除了辅导员、老师、教授,还有一种特殊的老师——“潜能导师”。
2009年以来,学校挑选了1236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指导能力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教师干部,给本科生做“潜能导师”。单独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实践,“挖”出自身特点,让学生的兴趣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刚进文华时,我很迷茫,找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考上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的何良明回忆到。“潜能导师”黄金刚鼓励他,“你动手能力强,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黄老师指导何良明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规划,参加大学生创新团队,课余时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大学四年,他的多项发明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副院长陈思中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在“潜能导师”的指导下,文华学院学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2013年,有关“潜能导师”的课题《独立学院本科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让梦想照进现实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就尤为重要。让学生有机会锻炼能力,发挥才能。”刘献君介绍,学校成立多个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实践机会。
前不久,大四学生彭诚接到了江苏四季沐歌太阳能公司的录用通知书。他说,在文华Dteam团队里的锻炼经历是求职成功的关键。
3年来,文华Dteam团队从最初的5人,扩大到39人,现已成为湖北知名创新团队。获各类省部级学科竞赛大奖近20项,申请实用技术新型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近年来,学校先后成立各类创新创业工作室近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30余个,聘请相关专业教师为他们提供指导,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成效显著。
让课改成为发展的翅膀
“课表如果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就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了。”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副院长严国萍将课程设置比作压弹簧,压得太死容易压坏,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才能产生更大的势能。
学校先后进行了三次课程改革,将专业必修课的学分压缩到65%,选修课的学分提高到35%,大幅提升实践教学必修学分,明确规定工科专业实践学分要达到30%以上,以确保学生能动手实践,学以致用。在部分与企业合作的专业中,实践课程的内容完全由企业来设置。
这学期,学校又推出湖北首例“慕课”教学,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不出寝室,就可以听到北大、清华的名师上课。
如今,文华学院已初步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个关键,五个注重”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潜能”“立志”“空间”三个关键,通过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增强专业和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和个性化课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最适合的教育。(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网记者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