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

    文化评析

    “贫困”的舞台也有富足的戏曲美

    作者:刘景亮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8日 02版)

        日前,由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出演的《白蛇传》受到观众的欢迎,其戏剧效果在豫剧演出中很是少见。令人瞩目的是,这场演出的舞台设置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让人炫目的灯光变换,没有转台、平台之类的舞台装置,也没有舞队、歌队的助阵,就是传统的一桌二椅。创作团体的功夫都放在了“演员演唱”这一戏曲艺术的核心任务上,让演员用“唱、念、做、打”充分展示戏曲的特殊魅力。可以说,这出戏是以舞台装置的“贫困”实现了富足的戏曲美。

        这对如今热衷于舞台外在奢华的戏曲生产,不无启示。近些年来,不少戏曲创作把精力、财力放在了舞台美术上。试图以刺激眼球的灯光布景、叠床架屋的舞台装置得到观众的认同。有的剧目,布景装置都要一个不小的车队拉运。这样的奢华不仅是一种财力的浪费,更是破坏了戏曲空灵、传神、写意的传统美学原则。舞台美术淹没了演员,影响了演员四功五法的发挥,也影响了观众的审美关注对象——角色的关注,使得大量的此类戏曲演出虽炫人耳目,却不入人心。

        把戏曲艺术变成了舞台技术,是戏曲的异化。只有把舞台上外在的花哨降到最低,才能迫使戏曲创作者特别是表演者,用充分的唱、做、念、打的戏曲手段塑造人物、传达情感,让真正的戏曲美充满舞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够凭借四功五法让舞台充实的,它需要过硬的功力。以往的演员练功极其刻苦,而且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反复琢磨,就是为了能够让一桌二椅的舞台充实,俗话说能够“压台”。“压台”既需要基本功的扎实,也需要内在的充实,需要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当下,一些戏曲演员很不在意练功,也很少有人在人物体验和把握上下苦功。他们向观众传达的是导演意图和音乐设计。这样的演出是无法依靠表演充实舞台的,只有用“大制作”来填补。

        豫剧已于2006年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它的传承和保护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关于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例如韩国,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原汁原味地演出。但是他们已经看到了这种保护限制了发展。当然也有把发展视为保护的,这显然也有问题。《白蛇传》的创作者打出“祥符调”“陈派”的旗号,表达了对豫剧传统的敬畏和尊重。在创作和演出中,更是注重继承祥符调的根本特点、传统神韵,也特别注重继承陈派艺术典雅、规范、细腻的特征。既丰富了唱腔的美,又为豫剧传承保护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白蛇传》首演的成功,让“贫困”的舞台实现了富足的戏曲美,让豫剧保护传承获得了新的启发,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演出本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