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进行的、具有道德涵义的行为活动。内容大致有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道德实践一般是以个体行为和群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并形成其系统的活动方式,亦即道德实践体系。
在道德实践的系统运行中,会有一些相对成熟的路径,构成其基本模式。道德实践模式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践行方式。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道德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发生着改变。在现代社会,道德实践的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商业状况、交往状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道德实践也有了显著的不同,有其新的基本模式。
一
当代的道德实践,更多地与个体的内在需求相联系,也就是与个体完善、丰富、发展自我密切相关,它需要基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个人的道德实践模式,具体形式包括:
慎独:个体自由的恰当运用。道德实践的首要前提是个体的行动自由,由此而为自己的自由意志承担责任。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问题上,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每一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
品德培养:个体的自我完善。品德是稳定的个性状态,但品德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实践中养成。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它是由习惯养成而获得的品性、品质。培育一种特质,需要有这一特质的行为来养成,比如,只有做了关爱的行为,人才能把关爱之感慢慢地灌植于身。品格就是这样炼成的。
家庭教化:家庭承担着品德培养的最初任务。这方面,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资源。《颜氏家训》《朱子语类·小学》《了凡四训》等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只是智力的开发,也是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启蒙地。
榜样与道德模范:铸造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榜样产生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道德楷模行无言之教,润物无声,富有深深的道德感染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作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他们的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提升着社会的品德与境界层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就是我国道德实践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模式。
二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化就是在生理和心理维度上,发展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以社会认可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超越个人的利益而走向社会、关心他人、走向合群、与人合作的过程。超出个人自我的一己之利,从个人价值中走出来,与社会价值的追求联结,是个人走向成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标志。
如何培养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与境界呢?
一是道德教育。这是道德实践体系的基本模式之一。我们说,社会道德的养成要靠教育和实践。责任感、道德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不会自然产生,而是需要教育,需要教化。中国古代智慧中的“成人”,不只是天地生就的,而更是靠人自身去“成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地教化。社会的规范正是从制度着手,起于制度,而终于道德。通过制度、法治,培养起人们的守法意识,建立起对正义制度的信任,对社会公共利益、行为规范的尊重与敬畏,锻铸出自制、自律精神。在可操作性上,道德教育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心需求,还要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
二是志愿服务。这是道德实践体系的又一个基本模式,是从小我走向大我、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极佳路径。承担起社会责任,服务于更大的价值,是道德实践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把个人的价值在服务社会中发展、实施出来。现时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个性自由自主空间日趋扩展,处理好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种品格,正是中华文明的精粹所在,从中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底蕴和道德特色。
三
道德实践,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环境予以支撑。这就涉及伦理气候(伦理风尚),包括一个社会整体或者一个组织所盛行的道德判断、道德感、道德动机、道德品质等。组织环境设计得好,可以有助于道德实践,设计得不好,则会助长冷漠与自保。
推进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把个人品德建设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并列,说明个人品德建设不仅是个体的事情,而且也需要通过社会、政府、其他组织予以落实,如国家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如此推动道德风气的形成,说明个人品德建设需要有多维的视角,全方位地展开。从个体的层面来说,个人品德建设包括知识学习(学习善,学习对好的品格的认识,这样的品格对实践的重要性的意识)、情感体验、个体修养、意志锻炼,最终付诸行动;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个人品德建设还需要营造强烈的环境氛围,在共享核心价值基础的共同体中倡导、提升。我们需要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道德氛围等方面,发挥个体、共同体、制度的积极性和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形成建设的合力。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既需要一个结构正义、合理的制度安排,也需要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需要在制度和程序中起作用的公民素质和责任。
政府推动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全方位地推进了我国的道德实践,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践表明,这是综合推进道德实践的必备要求。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现代社会是高度专业化、分工化的社会,这就导致了社会成员的高度职业化。职业或专业作为拥有特殊权力的社会分工,在职业行为中会产生特定的利益,有时还会产生激烈的冲突。所以,需要对这些领域的突出道德问题进行专项教育与治理,使其行为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要求的限度内运作。这里出现的规范问题、道德约束问题,也不再是仅涉及个体自身的道德问题。因为所从事的职业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在这一职业环节上出现问题,那么就会给社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如此才能标本兼治,使道德实践可持续地进行。
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设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是目前道德实践的紧迫任务,也是当前最有效的标本兼治的有效模式。政务、商务与社会的诚信,政务与司法的公信,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建设任务仍是非常繁重与艰巨的。当代的市场经济,启动的是一个巨大的信托网。全球新市场,贸易与资本市场都是全球联结、24小时开放、即时就能完成的远程交易。维护诚信、维护可以预期的交易远景,是现代市场的生命。这就需要当代社会推进诚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物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处处守信、事事便利;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清理、修改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加快制定有关标准规范。要在信用信息采集环节上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信用产品使用环节上引导、培育和扩大信用产品的社会需求,在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环节上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总之,诚信建设,与其他方面道德实践模式一样,需要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范围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