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5日 星期日

    纪录山水中国

    黄格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5日   11 版)
    甦醒(中国画) 黄格胜

        四年跋山涉水,十余次地爬上“山水中国”的元宝山,殚精竭虑;而今,广西电视台纪录片栏目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我的山水中国》成功杀青了。作为片中主角的“我”,几乎投入了所有应该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我的基本情况,使我对片中的“我”有了一个近乎全新的了解。我自幼涂鸦,满地满墙地涂,既无人“点赞”也无人阻拦,就这样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此习惯在没有老师指导、无学习资料、无缘上专业学校的情况下竟莫名其妙、漫无目标地坚持下来。“文革”失学,也因为“样板戏”的大普及使我在一个小县城电影院觅得一个“美工”的职务,使我逐渐地向美术工作者靠近。

        节衣缩食买纸、废寝忘食学专业。“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激励着我不停地作画、不停地看书、不停地练书法……1980年已30岁的我,发现上帝有意开还是无意关的一扇门,我从门缝而入,考上广西首次招收只有两个名额的国画山水研究生,师从心仪仰慕已久的导师黄独峰先生,我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掉入水中拼命吸收,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看了那么多历史名画、看了导师的驾轻就熟、意气风发;走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不安分的我又琢磨开了:我该画什么?怎么画?忐忑纠结后钢牙一咬:我是广西壮族人,我是广西这块红土地上发芽成长的,我有责任表现广西,热爱家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化。于是《漓江百里图》国画长卷的创作在我心目中从萌动、激动到逐步清晰。

        目标已定,卧薪尝胆,我用三年时间,在漓江两岸画了近千张写生,山水风光已烂熟于心。我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在桂林一个工厂废弃的理发室里把《漓江百里图》挥就。一算长度二百米,不期然《漓江百里图》竟成为画完后20多年成立的“漓江画派”的开山之作。

        十年磨一剑,三年一幅画。《漓江百里图》的完成使我既欣慰又觉得有太多不足。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勤奋和拼命,但秀美、小巧的漓江山水与我这个爱喝烈酒的个性缘分不深,我还在寻觅适合我的表现对象。

        鬼使神差的一次邂逅,偶尔和必然的使然,我来到了柳州市融水县的元宝山。这不就是我朝思暮想、踏破铁鞋的天堂吗?我如渴骥奔泉般地投入了元宝山的怀抱,忘情地燃烧和挥洒我的激情和热血。从1987年至今,我已到此三十余次,有时一年来四五次,短则写生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尝试了钢笔、毛笔速写;直接用各种规格的宣纸和不同的风格探索,小幅的用彩笺、卡纸,大的达一丈二尺宣纸和大小不一的长卷。多年磨炼,新的画风已经形成,从纤细、艳丽、秀美的画风已转变成苍朴、厚拙、雄壮的风格。

        年届六十岁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在中国的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搞一次个人画展。如果仅仅把作品挂满展厅对于我毫无难度,难就难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好印象。经过半年的思想斗争,我决定创作一幅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整幅墙面同大的大画!量完尺寸,我倒抽了一口冷气:宽37米,高4米,需要整整28张八尺大宣纸连接。这不啻给自己挖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纵身一跳下去,再一锹一铲地把坑填起来。

        倔强的个性使然。又经过半年的思考和草图创作,画展主题定为《家园》,大画题目尚未想好,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现端倪:风光就画广西,以广西四个主要少数民族壮、瑶、侗、苗的民风、民俗、民居以及风光为主。

        说事容易做事难。大画创作的难度大大地超乎我的想象,天气寒暑有空调调整,而腰背手腿却无法代替和缓解。当然最难的是画面整体的把握、细部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效果;还有画面的地域特点和技法、风格的特色体现,更重要的是大画的整体效果和气势的震撼力,当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有元宝山的影子。

        画将完成,画题起了近20个都不满意而使我彻夜难眠,就像孩子即将出生,名字还未起好。一天深夜,“壮锦”两个字跳出脑海,就是“她”!“壮族人民的锦绣河山”!情不自禁地起床连饮了三大杯酒。

        《我的山水中国》创作暂告段落,元宝山是山水广西的一部分,广西又是山水中国的一部分,山水中国将是我创作的永恒主题。此片看完后,觉得颇有亮点和特点,且有艺术高度。

        首先是镜头美。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的元宝山为广西中部的最高山峰,有奇峰峻岭、茂林修竹和飞瀑流泉,而最具特色的是大批修建于巨石和陡坡的苗族木建筑吊脚楼组成的山寨。漫山遍野、鳞次栉比的梯田坡地,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在镜头里展现出令人震撼的美感。“山水中国”拍摄地点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的生活、劳作,特别是民风民俗的展示表演以及与画家的喝酒饮茶、唱歌对话等场景都拍得很美。

        当然也有一些不太美的镜头,作为主角的“我”以超真实的镜头出镜,未化妆、穿着随意、形象相当一般,这就不能怪摄像师了。特别是在拍摄的漫长过程中,我正在赶画赴京个人画展的大画《壮锦》,身体欠佳,且在山上饮酒失控,有些镜头是在我醉后被摇醒马上拍摄采访的,形象可想而知。好在我说的话都是平时想说的,不至于出现大的纰漏。

        还有音乐的美。贯穿全片的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音乐,优美而切题,偶有现代音乐穿插,使配乐效果整体而富于变化。音乐处于“配”的地位,听则有、不听则无,有助主题主体而不“抢”,恰到好处。

        真实、平实,是这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基调。我看过不少拍摄画家的片子,片子的主角不是奇装异服、蓄须长发,就是故作高深、引经据典,或狂傲,或深沉,做不可一世状,可敬不可亲、可怕不可信。这部片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用画外音解说,全是随拍、抓拍、偷拍的真实场景,基本没有导演摆布和布景,语言也基本是我用“非标准普通话”与苗民、师生的真情对话(好在还有字幕)。整部片子有我聚精会神地作画、与苗民赤膊喝酒、苗妹扯画家耳朵踩画家脚灌酒、苗民为我擦背疗伤以及我与学生的真诚沟通等镜头,记录了我与苗民、师生的真实生活和感情,也塑造了我这个“农民画家”的真实形象,使人忘记我的学术地位和行政职务,这就是我最希望达到的效果——可信、可近、可亲。

        我一直自诩我以大画《壮锦》为代表的作品是记载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的“纪录片”,没想到拍摄制作《我的山水中国》的作者们把纪录片拍成了“艺术纪录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