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9日 星期一

    新作过眼

    勾勒个性化的长安形象

    ——读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

    作者:周燕芬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9日 13版)

        捧读朱鸿的散文新著《长安是中国的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渐渐地,一个宽广而丰盈、深邃而庄严、智性而灵动的长安形象,就完成和铸型于我的脑海中了。

        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长安人,然而我在长安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了30多年,可以算个自以为是的长安人了。但惭愧的是,我对自己所在的长安却知之甚少,这就如同我身边的家人,熟悉和默契都有了,却极有可能缺少认知和理解,这显然不是人际间最理想的依存关系。幸运的是,我与长安之间,因为朱鸿的长安叙述,因为这次饶有兴味的文本阅读,而走进了一个富有全新意义的认识与融合阶段。

        此次对长安的认识先从地理开始,进而一步步走入长安历史文化的深处。跟随着朱鸿的笔迹,走览长安的山水名胜,遍访长安的街头巷陌。作家最大限度地将长安自古而今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尽收眼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长安古今文化世界。我猜想,很多读者大概会羡慕朱鸿的,羡慕他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坐拥长安,且又有如此的笔力来书写长安。长安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是作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料库和创作源,有这样的长安有这样的朱鸿,长安与朱鸿都是幸运的。

        朱鸿走的是大散文或曰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的创作路线。此种散文风气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就以其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度的思想识见和飞扬的艺术韵致,赢得人们的喜爱甚至追捧,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坛独领风骚,构成了文学时代的总体表征之一。在这样的散文创作格局中讨论朱鸿,他的《长安是中国的心》给予我的阅读感受依然独特。

        朱鸿真正落实了学者散文的独到品质。他将散文艺术和学术思考结合为一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以叙述为主,略有研究”。他在实地走访和文献搜寻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文中翔实的历史考据和细密周全的文化现象梳理,让我不仅由此真正走进长安、认识长安,而且能够以长安为入口,领略华夏历史文化的精粹所在,探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正宗动因,正应了作家自己内心的创作期许——“长安是中国的心”。对学术性的自觉追求,使得朱鸿的文字情感内敛,更显其厚重和理性,这就与那些以夸张的描绘、造作的情感和喧嚣的语言而取胜的所谓文化散文,有了格调上的区别。

        作家常年浸润于长安文化,自己的人生也参与其中,从而成为长安文化的一分子。因此,在朱鸿笔下的山水名胜画卷中,总是出没着作家自己的身影。朱鸿写历史文化,没有刻板地进行远距离的审美观照,而是融入了更多形而下的生命体验,这赋予散文以感性的艺术特质,也弃绝了文化散文常见的内容空泛、思想高蹈之弊端。

        朱鸿固然带着对故土和家园的热爱写长安,但对长安文化的清醒思考始终贯穿于他的叙述之中,眼见现代化进程对古老文明的摧毁,作家的笔端常常蕴藉着忧愤和批判,也不时发出质问和呐喊的声音。《长安是中国的心》是一本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具有阐释性与学术性的散文作品,更重要的是,作家立足当下、对接古今,在回返历史情境和追慕古代先贤时,更拥有一份知识分子的现实情怀,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以再造民族精神的深切渴望,这正是朱鸿长安书写的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朱鸿的《长安是中国的心》,无论从作家在历史文化考察的累积和表现上,还是思想深度的磨砺和散文艺术个性的营造上,当属一本系统的集大成的优秀之作。

        与以往的阅读感受有所不同,当我合上这本散文集时,突然生发了要走一遍长安的冲动。说准确一点,就是再走一遍朱鸿写过的长安,长安就在我的身边,长安就在我的脚下,行囊里有了《长安是中国的心》这本书,想必今后的行走也会和以往不同吧。

        (作者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