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星期三

    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

    作者:慎海雄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02版)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习总书记这一重要宣示,表明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将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精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智慧,不断在开放中推进发展。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文化交流好比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画面和景色就会出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说到底就在于对人类知识智慧“组合”能力的强弱,就在于能不能够通过汲取和吸收“组合”出“新的画面和景色”。要成功实现“组合”,最根本、最可依靠的是人才资源。“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只有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我们的国家才能永续发展、长盛不衰。

        中华民族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民族,中华文明在开放中形成了不拒众流、兼容并蓄的优秀品质。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让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路高贤大展其长,才成就了中国奇迹。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著名谈话中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人多花了几个钱。他们长期来也好,短期来也好,专门为一个题目来也好。请来之后,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小平同志这次谈话,揭开了中国从海外引智的新篇章。1984年8月,武汉柴油机厂引进了著名的“洋厂长”格里希,成为中国海纳百川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在中国许多地方,在各行各业,帮助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海外人才络绎不绝,我们国家真正进入一个招贤纳士、贤者云集的新时代。我们以“拿来主义”的自信学习世界、融合世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人民的理念、眼界和知识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我国海归人数创历史新高,达30多万人,留学人员呈加速回国之势。而今天,中国梦的伟大愿景,丰沃的创业土壤,“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让中国在世界人才竞争中开始显现突出的比较优势,为各路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必须看到,我国高端人才总体上仍然总量偏少,育才引智仍然任重而道远。要增强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就必须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指示,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当务之急,是坚持实施高端引领战略,努力形成顶尖人才施展才华、潜心创造的良好条件,为他们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土”“洋”激荡、“才源”滚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风光无限、活力无穷。

        (据新华社北京6月2日专电 此文原载于2014年第22期《瞭望》新闻周刊,本文有删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