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科学吗?说老实话,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现场学中医的同学,我劝告你们,如果把中医说成是科学的话,等于把自己推到了失败的边缘。”
5月24日,正在昆明参加中国科协年会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与云南大学700多位高校大学生对话交流,他这一番“雷话”,还有对科学鞭辟入里的阐述,赢得了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作为我国科技界最高层次、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盛会,中国科协年会每年都会让人耳目一新。今年,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数百位院士专家在内的海内外四千多位科学家,直面科学的局限性,跨学科交融,互联网思维集成创新等前沿话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亮点频频,富于启迪。
科学是在“纠错”中发展
与大学生见面会上,一位在临床实习的云南中医学院学生,向韩启德请教如何面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并表示中医的医患关系比西医的医患关系要好,这是否意味着中医更科学?
韩启德说:“中医是人的艺术,是我们要大力推崇的,中医能看好病,无可非议;中医要大力推广,我们要继承发扬,毫无问题。但中医是科学吗?这值得探讨。”
接着,韩启德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科学是一科一科的学问,现代的学问必须包含要素,必须是质疑的,不断地靠向真理,不断地纠错,必须是能实证的、量化的,必须符合逻辑学的方法。这些科学的要素,中医是达不到的。中医凭感觉、凭经验,但有没有经过实证?也有。中医经过两三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大量的病都看好了,这是事实。但它并没有符合科学的很多要素。所以我的判断: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
接着,韩启德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科学是不是唯一正确的?”
现场很多同学说是,韩启德表示:“认为科学的就是绝对正确的,这是我们现在的误区;恰恰相反,科学常常是在讲错的事,因为只有在不断地纠错过程当中,才是科学发展的过程!”
跨学科研究不能只建大楼
“感受大师智慧,触摸科学前沿”,今年科协年会的“国际科学大师论坛”,依然发人深省。
5月24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明德楼演播厅,著名美籍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就跨学科交叉的前沿话题发言,引起了同行的共鸣。
丘成桐的科学成就是“跨学科”的,他于1982年获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他证明的卡拉比猜想,不仅为多个知名的代数几何问题给出了解答,还为物理学家们证明弦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可能。他直指现在中国学科交叉的情形是:大学和研究所都在谈跨学科的研究,交叉中心的大楼不断涌现,却没有好的研究成果出现。为什么?
丘成桐说:“一个成功的跨学科的研究,不是将两群不同项目的研究学者放在一起。首先这些学者对自己的学科要有造诣,对基本的数学分析也要精通。”
而这正是国内交叉学科的短板。丘成桐说:“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花了150年时间,为何能从三流学系发展到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正因为它做学问的开放式态度,重视创新,积极与物理、工程学院开展交流。”
互联网使创新无处不在
本届科协年会的主题是“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第七届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给出了答案。
在这次年会开幕式上,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以“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创新模式,引领了传统手机行业的革新,获得第七届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
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颁给企业家,十分罕见,这引发了专家的热议。
周光召基金会奖励评审顾问委员会代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表示,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来临,现在创新已经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命,更是思维的创新,雷军领导的团队把“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融合为一体,带动了传统手机行业的革新,创造了近百亿元的产值,以互联网创新思维带动产业革命,值得肯定。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也表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多点、群发突破的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格局深刻变化,组织模式持续变革,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使得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本报昆明5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胡其峰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