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概念提出以后,迅速被各界援用。如何围绕“中国梦”进行创作,也成为影视界的热点话题。但最近,业界出现了一种对“中国梦”使用的泛化趋势,有些人陷入了对“中国梦”狭义的认识论中,将其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范畴,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标签去定义或附会某一类作品,引起业界的关注。
其实,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影视剧,既不单指某个题材类型,也不仅限于某种叙事方式。“中国梦”应该是影响观众的一种价值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当然是反映“中国梦”的,但家庭剧、青春剧甚至是古装剧同样可以是表达“中国梦”的故事载体。在美国、韩国等全球比较成熟的影视剧产业中,所涉及的题材角度和类型风格都是多样的。如果按照当代、现代、近代、古代的年代划分,美国、韩国的影视剧绝大多数是当代戏,甚至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未来的科幻故事,但这并不影响其传播他们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同理,“中国梦”的表达也不应受到题材和类型的限制,只要弘扬了主流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就可以成为宣扬“中国梦”的作品。
那么,如何在影视剧创作中传播好“中国梦”主题呢?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的叙事形态,其核心要素是故事。影视剧要传播好“中国梦”,就应让影视剧回归“故事的产品”,从故事层面出发,去探索“中国梦”的合理表达。
具体而言,影视剧在叙事上要尊重艺术规律,要注意对情节和情感的把握。这是一个故事的一体两面,情节是支撑观众注意力持续下去的主要因素,情感是引导观众深入故事情境的主要因素。片面强调情节的强度和力度,容易使故事陷入狗血和雷人的误区;片面强调情感的煽动,而忽视情节的支撑,容易变得琐碎而矫情。一部好的影视剧,一定是真挚的情感与跌宕情节的高度统一。比如《全家福》《推拿》《温州一家人》等,剧中各类人物的刻画生动深刻,人物命运发展合理、动机准确、性格统一,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创造奋斗,都带出了各自独特的情节线。人性冷暖与人生百态引发观众对角色的带入和对自身的反观,最终在移情共鸣的作用之下完成了对梦想、执着奋斗的价值观的引领。因此,在影视剧创作中,应该投入更多精力的地方,不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价值观,而是金字塔的基础——情节和情感。基础扎实了,价值观才能从中自然流露出来,不然就只是一句生硬的宣传标语。
另外,任何影视剧作品只有被观众接受了,它才算完成了对所承载的价值观的传播。所以,任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影视剧,都要将符合受众的观赏诉求作为创作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具体到每部作品,应该研究细化受众需求,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强度,选择何种类型元素。比如,轻喜剧《孙老倔的幸福生活》的主要看点是倔强的老头如何在与当代社会潮流的碰撞中,完成观念的转变,主打中老年观众。而讲述90后女特种兵成长的《天生要完美》主打女性励志和心理战,比较符合年轻女性以及中高学历观众的诉求。
观众在按遥控器或点击鼠标选择影视剧的时候,在乎的不是内容里有没有“中国梦”,而是有没有好故事。精彩的故事自然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而说教式、概念化的表达观众难免提不起兴趣。要实现传播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把“中国梦”内化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当中,形成一种极富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价值观,那样才能让观众看得下去,接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