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25日 星期日

    一页摄影

    房间中的风景

    玛丽·华纳·玛瑞恩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25日   09 版)
    《100个改变摄影的伟大观念》,[美]玛丽·华纳·玛瑞恩著,唐小佳译,中国摄影出版社

        虽然连远古原始人都早已经预先尝试过类似摄影的活动,但与飞机和电视不同,没有人预测过摄影术何时出现。后来,偶然间,人们发现光线可以透过外墙上面的小孔,将外部世界的景象投射在墙内平面之上,产生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影像。

        这种在屋内墙面上显示出屋外倒转图像的现象,激起古代欧洲和亚洲思想家们的兴趣,他们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案。到了中世纪,学者们将这一现象理论化,认为光线的特质能够使其穿过任意形状的孔径,将外部世界的风景投射在内部平面上,产生圆形的倒立影像。其中部分学者利用这一现象来研究诸如日食这类天文事件,因为如果用肉眼直接观测太阳,会使眼部受伤。他们试图令阳光的光线透过一个小孔,使其投影到一个黑暗房间的光滑墙面上。最终,人们用拉丁文将这种技术命名为“暗箱”,也就是英文中“黑暗的房间”的意思。

        10世纪,阿拉伯学者伊本·海塞姆,西方普遍称他为阿尔哈曾,在实验中不仅仅使用暗箱技术,同时也提出人类视觉观察与光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思想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使用的暗房,不再是一个特殊的房间或工具。他选择一间普通的黑暗房间,在开孔处装上镜头,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影像。对于达·芬奇来讲,摄影暗房更像是一个电影院,不断地放映着运动的画面和天空中生动的美景。他认为暗房具有潜在的表现手段,它所呈现出的图像可以用笔进行详细的描绘勾勒。

        到了16、17世纪,暗房与记录生动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荷兰艺术家康斯坦丁·惠更斯评论说,与充满活力的暗房图像比起来,绘画作品就显得毫无生气可言。人们对于暗房的兴趣日益浓厚,从而也推动了其从一间大的暗房到一个衣橱大小厢房的外观转变,这个黑暗的厢房中可以容纳一个人,或站或坐来进行绘画创作。镜头已经成为必需,同时也添加了其他的设备用来增强图像的画质。此外,人们也引入了镜面,利用其反射原理,将原本倒置的画面转变成正常垂直的图像。

        但是,画家绘制同一场景的次数总是有限的。越多的人使用暗房,对于暗房外部构造的改变欲望就越强烈。人们创造出所谓的“小房子”,实际上是一种用帘布装饰的轿厢或是能够容纳一个人的帐篷;然后,直到“暗箱”不再以“房间”的形式出现,其外观才有了真正意义的突破。“暗箱”变成一只小型、方便携带的箱子,一般都是由木头制成;如此轻便的配置,几乎任何领域的人都能够使用它,包括博物学家、科学家、地理学者、艺术家甚至业余爱好者。尽管如此,房间大小的暗房并没有被完全抛弃。事实上,如今在全世界的许多地区,它们仍旧作为游览景点供人们参观体验。

        几乎每一位摄影术发明家都曾经拥有一台便携式照相暗箱,它的主要作用似乎在于促进发明家们苦思冥想如何能将那些动态和静态的画面永久保存并制作出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