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7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梦与中国人权”理论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梦与中国人权”这一主题,作了精彩的发言,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特撷取如下。
常健(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人权保障有助提升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力
本报讯(记者赵达)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常健教授认为,中国梦既要表达中国人的价值关切和期望,也要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世界现行的话语体系,把中国梦的阐释与人权保障密切联系起来,将有助于其产生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常健强调,对人权保障中国梦的阐释必须扎根于中国人民最迫切的现实需求,人权保障中国梦的阐释必须得到中国人民的真心支持。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人权保障的中国梦要反映各种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期望,就必须正视社会群体间的各种矛盾、分歧和冲突,全面回应各种期许,合理平衡各种诉求。
常健提出,对人权保障中国梦的阐释要充分吸取各国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要能够对世界面临的人权难题的解决有所启示。要认真总结提炼中国人权保障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好的经验,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转化为人权保障的成功经验,从中提取出对其他国家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观点和做法。
杨海坤(山东大学教授):人权的保障程度检验国家治理能力
本报讯(记者赵达)山东大学教授杨海坤认为,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否成功,最终要看人民权利和利益是否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充分的发展。
杨海坤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其中核心内容和明显标志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及其运行的法治化。因此,建设法治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必然。民主与法治的核心就是人权保障。
杨海坤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利益的实现,是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人权保障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程不但不妨碍人权保障,而且会极大地推进人权保障。
杜钢建(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本报讯(记者赵达)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教授认为,人权思想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体现出人类历史文化总体趋向的价值追求。在人权领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和儒家的话语体系。
在杜钢建看来,把人权当作西方话语体系的观点导致了两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方面,错误地认为人权概念产生于西方传统文化,非西方传统文化在本质上不讲人权,或反人权;另一方面忽视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的人权观念和人权思想。其实,在汉字文化圈中,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韩国、日本传统文化,都蕴藏着深厚的人权思想,有着独特的人权概念。其独特性表现在将权利和义务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强调国家和政府及其领导人在保障普通民众人权方面的责任。
杜钢建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概念更强调尊重人、爱护人和不侵害人的义务和责任。要把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构建中国人权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