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各地5月14日电(记者俞海萍、庄电一、耿建扩、赵秋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近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通过让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上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做好事、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氛围。
见贤思齐,比出崇德向善新风尚
来自身边的典型更有影响力。道德榜单,是光荣榜,也是监督的镜子。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在乡(镇)、村广泛设立“红黄蓝榜”。“红榜”表扬好人好事,选树道德模范标兵,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黄榜”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公开批评,把能否改过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蓝榜”公示整改结果,表扬积极改正的人和事。
“红黄蓝榜”成了村里开展道德风尚竞赛的有效形式,成为村镇的“荣辱监督台”。“两年前,我上了‘黄榜’,让我感到羞愧,也有了压力;去年,我登上‘蓝榜’,受到鼓舞,也有了改进的信心;今年,我要继续努力,争取登上‘红榜’!”兴庆区大新镇燕鸽村53岁的村民王金柱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
以一种社会褒贬的公开形式,运用身边的正反事例,把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用鲜明的色彩直观地反映出来,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黄蓝榜”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凡人上榜,做好道德建设新主人
榜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以各种形式让道德建设走进百姓的心里,让群众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人。
“孝德之乡”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在全县230个村推广建立了“一榜、一录、一喇叭”,引导人们当好人做好事。“一榜”即在村民聚集的地方竖立一块《功德榜》,按照互助、诚信、敬业、勤俭、孝敬等分类,将好人事迹及时上榜。“一录”即各村都建立一本《功德录》,将本村涌现出的助人为乐、孝敬父母、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好人好事随时记录在册。“一喇叭”即运用农村广播对好人好事广泛播报。一件件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孝老敬亲的好人好事,在村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村民心中道德的榜样。
河北保定涿州市用文化墙说“文明话”,同时设立“好人档案”和“功德录”。涿州市在高速公路和国道出入口悬挂大型公益广告牌;在全市农村主要街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信”文化等内容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现……生动活泼的文化风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到扑面清风,带动市民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人。
创新管理,探索“以榜建德”新路径
善行义举榜是中国传统教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人间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良好平台,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抓手。
山东省积极创新发展道德建设阵地,在全省大力倡导“爱德、诚德、孝德、仁德”的“四德”风尚,通过广泛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这一有效抓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新鲜经验。
为形成道德建设合力,山东尝试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将“四德”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以榜建德”工作量化、标准化、制度化。在实际工作中,把“四德”工程建设纳入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和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计入具体分值,实行奖惩考核;同时,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全省100多个县市区委书记亲自挂帅抓“四德”工程,村居、企业、机关、学校广泛参与。全省县市区、乡镇、村居三级“四德”责任状签订率超过30%,公示普及率达到73%。
到今年年底,山东将建立善行义举榜4.5万个,3000万人上榜,覆盖50%以上的村居和30%以上的人口。善行义举“四德榜”,伴随着“四德”建设工作的制度化,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