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大地芳菲。沐浴牡丹的气息,我们来到古都洛阳。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得名,以水而鲜活。“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朝诗人白居易《牡丹芳》中的词句所言正是我们采访洛阳印象之一。如今,在这座古都里,牡丹已随着城市的成长遍开洛河两岸。
河图洛书——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就出自这里。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文明首萌。于是,从这部书里可觅,道学肇始于此,儒学寻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生发于此。
驱车访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寻到了中国“僧院”泛称为“寺”的缘由;泛舟注目龙门石窟全貌,动人心扉的是被注目,卢舍那大佛那阅尽历史风雨的肃穆目光涤人心肺。
每天,洛阳市民的生活从一碗汤开始,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加饼、配面,五味杂混,通气畅神,喝出生活底气,人生快意。始于唐朝的洛阳水席,因为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还因为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水席被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千余年来,洛阳城未绝水席飘香,与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洛阳三绝。
尽管我们眼前晴翠接古城,但洛阳的过往却是五彩缤纷的。产于唐朝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被称为“唐三彩”。因为洛阳是唐三彩最早、最多的出土地区,因此又得名“洛阳唐三彩”。繁杂的制作工艺也在洛阳得以再续,如今,有着“东方艺术瑰宝”美誉的唐三彩已有了更多更新的佳作。
寻着田野的天籁之音,我们似乎听到这般声响。以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作为伴唱乐器的琴音,在洛阳称“琴书”,流传至清末民初,演绎出新的表演形式: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先后得名“鼓碰弦”“大鼓京腔”,终以成名“洛阳大鼓”,古韵新词不绝于耳。
进出洛阳体味洛河的所观所闻,仿佛触及到了非同一般的水与城的交融共生。高铁龙门站,是我们寻访洛阳的进门,也是我们离别洛河的出门。何为门内门外?一如汉时函谷关一般,此时关内,彼时关外,全在一个时势大限。踏泥丸,走驿道,我们边看边拍,新安县文物管理局丁会生副局长告知,汉函谷关遗址刚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真可谓历史自有推陈出新。告别洛阳,如果这也算得上是一次跳龙门的话,那么,我们愿以一位登高者所语与大家一起期待:晴日里你能看多远就是多远,雾天里你能想多远就是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