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4年坚守的梦想,饱经西部的风沙雨雪洗礼,15名年轻人用青春与才智在祖国西部谱写出一曲动人的青春壮歌。
5日,保定学院扎根边疆优秀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接连走入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关乎理想又植根现实的青春选择,在两校学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在又一个毕业季将“人生要去向何处、青春该选择什么”的思索引向了深入。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选择了西部?带着疑问,身着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队服的陈亚洲在报告会开始前半个小时就来到了会场。这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大四学生已经有了将近3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他说:“我也去过很多地方支教,深知作出这样的选择要付出很多。但从他们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抱怨和后悔,反而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我想,这种‘我被需要’的充实和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后,得到最大实现的满足,就是这个青春选择最强的原动力。”
“和且末一样,我们对口支教的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也只有一条公路,甚至有的地方连公路都不通。”北师大岩口支教队的队员们也结伴来听报告会。相似的支教经历,让他们在钦佩之余对师兄师姐们的选择更多了一份亲近。“我一直在想,选择也许并不是最艰难的,难的是用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们坚守的岁月。”支教队员、北师大历史系大二学生顾爽来自毕节农村,也深知这样的选择会给落后地区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人生改变,“村里我的很多同龄人早早就辍学打工了,我愿意和师兄师姐一样,毕业后回到最基层的地方,让更多孩子的梦想生根发芽。”
“他们不仅是可敬、可亲的,更是可学的青年榜样。”北京林业大学2012届毕业生王熙说,得知保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到母校作报告的消息,自己非常自豪和他们选择了同样的人生方向,“这是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奉献精神,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粘牢与群众深情的笃干精神。”
而一次次如雷般的掌声之后,感动在升华,使命在传递。
共鸣、奉献、梦想……成为听众反复提到的词。报告团成员的故事已不再抽象,它汇成一条叫作“青春”的河流,淌过每个人心间,也将流入更多有梦想的人心里。
北师大团委副书记吴汉锋用“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形容这份当代青年共有的精神特质:“从70后到90后,不小的年龄差距,可这份担当却是共同的。”
“我们希望山里的孩子能知道除了打工,还能通过学知识、上大学走出大山。”这是所有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员的心声。
“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刚刚从内蒙古支教回校的北林大工学院硕士生李萌更希望自己能成为山里孩子看世界的一扇窗,“我愿用这样一种方式,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长成胡杨,也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报北京5月5日电 本报记者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