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四川宝墩遗址:能否揭开三星堆文明之谜

    作者:牛梦笛 李韵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5日 09版)
    宝墩遗址航拍图 资料图片
    发现大房子的考古区域 资料照片

        经过近20年的考古挖掘,四川省新津县城西北5000米,距今约4500年的宝墩遗址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将成都的历史往前推进1000余年,到了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近期,宝墩一、二期考古现场再次发现3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屋;三期考古现场发现4000年前的水利设施。

     

        站在宝墩遗址高低不平的土埂子上眺望远方,阡陌纵横,沟渠交错。   日前,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宝墩内城区域发现一座面积为360余平方米的古城居民生活建筑,它是迄今在宝墩遗址发现的最大生活建筑,也是考古队在此区域内发现的第三座大房子。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介绍,经过多年考古发现,那些不规则的黄土埂子其实是一座距今约4500年的宝墩古城墙,据测算古城面积约为268万平方米。“大国风范和气场瞬间迸发。”王毅惊叹。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说,宝墩城有大小城,这里已经不是城市的初级形态,而是进入奴隶制时期城的形状了。

     

    宝墩“豪宅”:

     

    影响三星堆后期建筑结构

     

        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何锟宇介绍,这座房子周围还有许多小房子,为该部落居民居住。据推测,此次发现的“豪宅”是部落进行宗教活动、聚会时使用的,类似于今天的礼堂,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说明那个社会的人们已有基本信仰。此次考古区域位于宝墩遗址田角林发掘点,平面形状呈规则长方形,总长27.65米,总宽12.25米,柱坑大多呈方形,大小不一,内填灰黄色五花土,夹杂有大量红烧土颗粒,以及少许宝墩时期陶器残片与鹅卵石。部分柱坑中心位置见一近圆形烧土坑,推测应为柱础位置。房址北面保存较差,多被晚期沟渠河道破坏。

     

        据江章华介绍,虽然目前出土的都是陶片之类的小物件,并没有发现其他物品,但可以推断,能够体现当时文明发达程度的物件,应该都用来祭祀神灵了,因此,找到祭祀坑是大家的期待。在建筑结构上,这样的大房子在后期三星堆和金沙的房屋建筑上,都有所体现。目前的发现,至少能说明文明的传承在建筑方面的脉络没有中断。

     

        “这种规模一定不是普通人的住所,应属上流阶层,但未必是首领的。宝墩古城面积达到了2.68平方公里,还有两圈城墙,充满王者气势,这三座大型建筑的大小还不能完全匹配古城的气势,首领的居所会更大,而且我一直坚信,宝墩古城还会发现类似于金沙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等贵重玉器,这是匹配并且证明宝墩古城历史地位的关键物证。”王毅介绍。

     

    4000年前蜀人治水设施:

     

    水利史上重大发现

     

        今年,考古队还在位于成都温江区红桥村附近的宝墩三期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水利设施,整个水坝护岸设施长147米,上宽12米,下宽14米,属于夯筑做法,跟宝墩时期城墙的做法较为相似。

     

        这项水利设施的发现,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找到了智慧的起源。据介绍,该水利系统的做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诸多地方有交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发扬并传承宝墩时期古蜀人智慧的水利设施。早在4000多年前,在古蜀国这片河流遍布的土地上,人与水如何相处的智慧在这里开始形成。

     

        据宝墩三期红桥村遗址现场负责人杨占风介绍,由于这座城地处成都平原,岷江水历来湍急,为了保护河岸里的城市及居民不被河水侵蚀,于是修建了该堤坝,恰巧在堤坝的内侧,考古发现了大房子、家族墓地等。在水利设施的内侧沟渠里,还发现了许多木桩的痕迹,也就是说,蜀人治水夯筑的这个堤坝,还用木桩进行了加固。宝墩遗址发掘以来,没有见过比这个水坝更精细的构造。

     

        在堤坝上,一排排鹅卵石清晰可见。王毅说:“我们分析,应该是当时的人们用竹笼装着石头,将堤坝固定起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利用了竹笼固定沙石的原理,因此,这是水利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都江堰的文明源于宝墩4000多年前蜀人治水的传说,而如今该水利设施的发现印证了历史。”

     

    考古深入:

     

    理清文明脉络

     

        宝墩文化的发现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公元前2700—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的战国青铜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16年)。此后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最后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墩古城是目前我们能接触到的关于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最古老章节,同时它也是中华文明版图灿烂的一章,对探索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起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王毅介绍。

     

        随着宝墩遗址的进一步深入考古研究,随着历史脉络的一点点清晰,三星堆文明之谜,将在宝墩面纱层层揭开之际得以解答。(本报记者 牛梦笛 李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