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风采录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4日   06 版)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陈诗诗
    杨建
    李睿
    牙森·伊沙克
    蒲清平
    赵力蓥
    李兴华
    徐冶琼
    宋晓东
    王敬国

        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4月23日,由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的“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一批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他们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载体,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自觉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本版今日刊登10位年度人物的事迹、40位年度人物提名奖名单,以期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好地调动和激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徐冶琼:为学生“私人订制”服务

     

        徐冶琼,女,中共党员,1986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院团委书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情况动态表”“毕业生求职状态动态表”……在徐冶琼的办公电脑里,有定期更新、细化到每位学生的动态表格,以便为学生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新生入校时,徐冶琼在学长学姐选拔和结对宿舍安排上可谓是别具匠心:“不挂科”“跨专业”“爱好特长相似”“老乡”……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性化。如今,学院已形成了低年级有“学长制”、高年级有“学术导师制”的全程导学、导行的“导航服务”体系。她将校史与党史相结合,将珞珈红色资源转变为独特的育人优势,带领学生党员循着历史的脉络,探寻校园革命旧址,查阅校史档案,走访老教授和老党员,历经半年编写出《珞珈风云》。正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已具备的历史知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历史思维,历史学院的学生活动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和历史气派,“历史文化节”已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0余所高校,首创全国高校历史文化联盟,参与超过50000人次。

     

    宋晓东:“有温度”地助学生远航

     

        宋晓东,男,汉族,1984年生,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他始终努力践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学生工作理念,真正做到了“常规工作有新思路,重复工作有新点子,自选动作有新成效”。他坚持将“爱祖国、爱航天、爱航空、爱北航”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构建了“课堂讨论—讲座报告—参观实践”三个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围绕美债危机、产业升级等主题,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展开学习讨论。他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小班日志”活动让每位同学轮流记录班级生活的点滴趣事,学生们说“这一本本的日志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有温度”是宋晓东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多年来他矢志打造经管学院学生工作的“家文化”,通过朋辈辅导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他逐渐形成了“面向工作实践提炼理论问题,再用理论研究指导工作实践”的工作理念。比如他从频率、时长、对学业影响等维度,构建了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度模型,建立了一套心理危机识别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并给予帮助。

     

    陈诗诗:成长路上的“知音人”

     

        陈诗诗,女,中共党员,1983年生,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2010级、2011级本科生辅导员。她寓教于“乐”,首创中山大学学院一级合唱团“天籁之音”合唱团,以合唱为教育的纽带,让学生在单调的实验之余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精彩。她“以音乐会友”,用爱和音乐感染他们。她结合环境学科的优势,指导开展“南粤环保行”公益活动,每年暑假带着学生志愿者走进农村,深入社区开展环境生态调研,同时以科普讲座、绿色传承教育、环保公益晚会等形式与学生一同传播环境保护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环保实践全过程。她积极探索科技创业及社会企业创业的教育路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院内外资源,邀请本专业领域的教师和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团队,为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的孵化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积极拓展学生多元化的实习模式。这些年,诗诗坚持24小时为学生开机,随时接听电话,学生们都开玩笑称她是“7—11”老师。

     

    赵力蓥:同学口中的能人“赵妈”

     

        赵力蓥,男,汉族,1987年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法九年级带班辅导员、法学院学生工作组组长。他带班四年如一日,是法九年级同学口中亲切和蔼的“赵妈”;他团结同志,以身作则,是学生组辅导员们眼里统筹全局的“大当家”;他学业成绩优异,同时思想政治过硬,是学弟学妹们仰望的“双肩挑”。他坚持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同时更注重根据集体成长的规律,以党建工作和集体建设、学风建设为重点,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同集体建设联系起来,成就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法九集体:校级素质拓展活动优秀集体奖、校级“优良学风班”、校甲级团支部等。他鼓励辅导员“一个肩膀挑业务学习、一个肩膀挑思想政治工作”,先后为后备辅导员组织了在岗辅导员复习司法考试心得交流等一系列交流培训,引导大家以“为同学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和平等姿态来面对同学……使后备辅导员“上岗前不紧张、上岗初不慌张、在岗时不困惑”。

     

    李兴华: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

     

        李兴华,女,1982年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思想政治教师、院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李兴华完善“三困学生”帮扶机制,建立学生个性化就业辅助档案,实现高层次高质量就业,建立网上家委会QQ群,为学校家长搭建沟通之桥。她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策划“辅导员沙龙”“师友漫谈”“化学人漫谈”等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另一方面坚持参加各类辅导员实务培训,获取国家人保部高级职业指导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等证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她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个性化就业辅助档案》,以职业规划师的眼光开展职业咨询服务,对求职、出国、读研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她采取点对点双向推荐的方式将学生与用人单位一一对接,档案中黑色的“待就业”名单越来越少,红色的“已就业”名单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插满小红旗。她所带的学生每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

     

    王敬国:七尺男儿慈母心

     

        王敬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学院团委书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十年间,他充分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QQ到Email到飞信到微信……坚持利用双休日的4个小时举行飞信家长会,与学生建立谈心室,超过3200个小时的倾心交流使他的爱无处不在。2008年春天,特困生小薇没有按时返校并失去联系,他几经辗转见到了一心想要“暴富”给母亲治病的小薇,机智地带她脱离传销组织,帮助小薇设计勤工助学计划。深受鼓舞的小薇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专业一等奖学金,考取了研究生并出国深造。他深知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他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研究励志教育,将团体操、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打造精神激励的利器。从2006年至今,他连续七年组织编排大型团体操,获七个大型团体操表演一等奖,数学学院的团体操已成为全校公认的励志教育品牌,5000名学生的励志记忆。

     

    李 睿:同心砥砺与学生一起成长

     

        李睿,男,汉族,1980年生,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党总支副书记、学工办副主任。12年来,他从调解纷繁复杂的矛盾、应对突发状况入手,逐步总结出以“213”为要诀的工作方法:像120急救医生一样,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工作第一线;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学生;始终把握三个关键——信息渠道通畅、处置措施适当、原则立场公正。他注重了解学生的新期待、新需求,尊重个体差异。他在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系统地划分学生不同需求和不同发展阶段,体现“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挖掘优势潜能,开展分类指导。他重点关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中不断涌现出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建设、志愿服务西部等先进典型。最值得自豪的是,他入职后指导的首届学生中有三位毕业后放弃设计行业令人欣羡的高薪,毅然选择辅导员工作,并同时入选“青年英才计划”。

     

    杨 建:“亦师亦友”呵护学生

     

        杨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生,担任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创新创业班班主任。他创办学院创新创业培训班,建立“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能力、三年级重点组队练实战、四年级服务社会谋就业”教育模式,自己获12项专利。他每周都坚持去课堂听课,把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等信息反馈给授课教师。他在年级、班级、宿舍中引入激励机制,在学生当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近三年来,学院创新创业培训班的学员获准专利160余项,11人获“挑战杯”、英语演讲、数学竞赛等赛事的国家级奖项,32人获省级奖项。学生感觉杨建一直站在与他们一样的高度上,时而在前方“高呼呐喊”,时而在后面“推波助澜”。他带过的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全部就业,其中,25%升学攻读研究生,60%进入宝钢、马钢等冶金行业企业,5%左右毕业生选择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

     

    牙森·伊沙克:给学生最好的舞台

     

        牙森·伊沙克,男,维吾尔族,1967年生,中共党员,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无论作为普通的学生工作干部,还是作为学院辅导员的带头人,他始终以“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爱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他结合实际,总结出“发现、教育、感化、转化”的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的“四步法”,有效利用重大节点、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政治学习时间,对各族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我们要用耐心和真诚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他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选修课,积极做好选调生、村干部、特岗教师、毕业生入伍等方面的宣传、推荐工作,所在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居全校各学院之首。

     

    蒲清平:“读懂”:做专业化辅导员

     

        蒲清平,男,1969年生,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博士研究生辅导员。他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基础上研究,走专业化道路”的工作理念。他矢志“读懂”学生,做学生品德的引导者;“读懂”时代,做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迪者;“读懂”专业,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者。他把思政专业和学生工作相融合,带领学生在近40摄氏度高温下历时一个月对重庆市10多个区县的村镇开展居民用水和生活情况调查,在汶川地震后率领学生到灾区服务和调研,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关心农民收入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他提出了构建理论、实践、网络三合一的改革思路,并专注于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业受挫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等,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他的价值目标,实现研究生和本科生科研创新和能力培养互动;以项目资助代替物质奖励,积极争取企业资助100万余元,设立学生科研项目、公益项目、实践能力提升项目20余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