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各种影片展映、新片发布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景象。但市场繁华的同时,国产电影距离艺术上的繁荣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近日落幕的第五届导演协会表彰大会上,最受瞩目的最佳导演奖与最佳影片奖出乎意料地空缺,一时为大众热议。这种宁缺毋滥的独立姿态和国内其他电影颁奖常见的“双黄蛋”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对导演协会自身乃至整个电影行业的负责,是对评价标准诚实的坚守。
自《英雄》开始,国产电影经历十年狂飙式发展,在市场规模、类型生态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业思维的引入成功将濒死边缘的中国电影拉升到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们为一次次的票房神话欢呼,但是国产电影整体艺术水准滑坡也成为共识。之所以要设立导演协会表彰大会,就是为了提升国产电影评判的艺术标准。今年的评委会主席冯小刚对两项大奖的空缺原因做了说明,他的回应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电影本体,第二是标准。简而言之,本体要追求,标准要建立。在整体环境浮躁喧嚣的当下,这些话就像一剂镇静剂,将我们的目光重新拉回到电影艺术本身。
“追求电影本体”的话我们并不陌生,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要回归电影本体,电影应从简单化政治宣传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这才有了第四代乃至第五代导演的横空出世,中国电影在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中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如果说当时是在近乎荒芜的废墟上提出的美学追求,那现在导演协会重提电影本体,更像是从过于杂芜的环境中试图重建艺术本真的文化氛围。
审视2013年的国产电影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新生代导演大量涌现,老牌大导演缺席沉默。年轻导演出色的市场表现让大众始料未及,他们的叙事视角与影片展现出来的价值观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或许他们的作品还称不上最佳电影,或许他们还承载不起最佳导演的桂冠,但是他们的作品能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引起这些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再加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他们的成功也不难理解。而他们的出现消解了大片对观众造成的审美疲劳,扬长避短,赢得观众,获得话语权,对整个电影生态的多样化发展也意义深远。
这种发展趋势也和导演协会的一个初衷相契合,即大力扶持新导演。他们将最佳青年导演的奖项颁给了《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导演李睿珺,这是年轻导演中的佼佼者。挖掘出一个有潜力的新星导演往往是一个电影奖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些年轻导演是电影艺术本体最有活力的追求者,他们是推动电影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仅就这一点,就让导演协会表彰大会与国内其他电影奖项有很大不同。
对电影本体的追求离不开高标准的建立。导演表彰大会的成员囊括了国内几乎所有重要导演,从协会的准入门槛就可以看出奖项的含金量。他们对于标准的建立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标准?《道士下山》《归来》《闯入者》《推拿》《一步之遥》……在大会上公布的2014年最受期待的电影中,大牌导演悉数回归,同时也不乏年轻导演的作品,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导演协会的标准。这其实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标准,既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诉求,也有年轻的活力激情,不简单划分商业与文艺,不轻易被资本裹挟,不沉迷于自恋漩涡,力图拍出真正让观众接受认可的作品。稚气和粗糙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美的表达,对现实的关照,以及对艺术境界的追求。
此次大奖空缺,是这些创作者们一次集体的自省与自觉,正是因为看到商业的急功近利对整个行业带来的损害,所以才有摒弃自娱自乐的坚守。我们希望导演协会的表彰能成为艺术创作的风向标,为整个环境去浊扬清做出贡献。如果因为这次诚实的空缺换来今后艺术的百花齐放,那我们何乐而不为?(作者单位: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